趙順田
(隆昌縣李市鎮中心小學 四川 內江 642163)
以致力于文本遷移中實現閱讀教學的轉向初探
趙順田
(隆昌縣李市鎮中心小學 四川 內江 642163)
閱讀教學要與寫作訓練同步推進,這是許多語文教師都具有的理念,將閱讀與寫作教學協同考慮,是許多語文老師致力的問題。本文以“致力于文本遷移”為發端,指向“實現閱讀教學的轉向”,從“發掘和依循文本創作特色”“巧妙發掘運用和藝術留白”“縱橫拓展文本故事情節”和“尋求并研究文本核心支點”四個方面教學探討和實踐,是在理論研究指導下是實踐探究,也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提升,對小學語文教師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和借鑒價值。
文本遷移;閱讀教學;轉向初探
“閱讀是一種吸收,在閱讀中可以汲取創作的經驗,體驗作者的情感;寫作是一種傾吐,可以表現自己的技巧,表達自己的心聲?!比~圣陶先生的這段話,鮮明而準確地揭示出閱讀與寫作之間相與并行、相輔相成的關系。細致審視現行教材中,其中的不少課文就是最好的寫作范例,它們不僅指明了作文的方向,還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給予了教師寫作教學的契機和學生豐富的寫作素材。只要教師能夠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巧妙而藝術化地實現讀與寫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夯實學生的寫作基礎,致力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怎樣著力實現轉移?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更是教學智慧的閃現,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如下探討:
發掘和依循文本創作特色,在模仿訓練中實現文本的遷移。兒童是初露的曙色,具有無限可能性。這種可能性表現表現之一,就在兒童作文的起始階段的高超的模仿才能上。這種仿寫練習是小學語文教學從閱讀教學走向習作教學的橋梁,更是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借助閱讀教學中所使用的文本,可以在文本所展現出來的高超技巧和語言水準的浸潤感召下,提升學生語言感知力和遣詞造句的能力,強化學生謀篇布局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如《鞋匠的兒子》一文中,在展現林肯平等、寬容待人的思想的同時,也彰顯了林肯面對羞辱時的以柔克剛、借力打力的演講藝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對一個人物的思想的了解與把握,而在于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悟和運用。借助這篇文章,教師可以設計“考試不理想遭到別人嘲笑時,應該如何以語言面對”的問題,讓學生撰寫演講稿,對一些不正確的觀點給予合理有力的回擊。如此一來,這篇課文就不僅僅是了解文中人物的文本了,還是一個語言運用的范本,語文課程資源被充分挖掘出來了。
巧妙發掘運用和藝術留白,在讀寫轉換中實現文本的遷移。文本的空白,是指文本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因藝術表達的需要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情節發展或者人物狀態上設置的留白。這些空白,對文章的表達效果無甚大礙,但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既可以有效地補充文本,讓學生在想象追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借助文本所提供的情節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言語實踐中提升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在進行《特殊的葬禮》一文的教學時,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朗讀體悟、揣摩玩味,深刻體會到大瀑布昔日的雄偉壯麗與今日的枯竭無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總統為瀑布舉行葬禮的情節,向學生提出為總統撰寫演講稿的要求。從形式上考查,這似乎與文本的內容關聯不大;但從內容上看,這學生需要充分運用、整合文本描寫瀑布的語言文字,抒發內心的痛惜之情,就緊扣了文本。這樣,學生以自身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體悟,創作的過程是深化文本理解的過程,更是升華自身語言情感的過程,悄然實現了文本遷移。
縱橫拓展文本故事情節,在情動辭發中實現文本遷移。文本創作者因表達的需要,在文章的一些關鍵處比如結尾處,常常采用藝術化的創作手法,使文章闡述“言雖盡而意無窮”的韻味,讓讀者浮想聯翩。這些藝術化的創作手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優秀的創作范例,而且也為學生進行文本遷移提供了豐富教學資源。如在教學《日月潭的傳說》一文時,教師可這樣提問:當大尖哥和水社姐變成兩座青山之后,人們帶著自己的后代到兩座青山前祭拜時會有怎樣的心情?他們會如何介紹這兩位英雄?調動學生情感,實現文本遷移的目的。
還有一些文本,它在核心處雖然只用簡短的詞語,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意蘊,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充分想象,并通過言語實踐將其具體化。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的教學中,“彭德懷緩緩摘下了軍帽”,一個“摘”字就將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敬意和歉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而此時,教師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透過一個細微的“摘”的動作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想人物之所想,感人物之所感,就能夠循著人物的情感軌跡探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再聯系生活中的一些細微末節所蘊含的深厚的情感,從而取得感悟和練筆兩不誤的效果。
尋求并研究文本核心支點,在深層對話中實現文本遷移。從整體上審視文本,文本看似有著篇幅的限制,其實其內涵非常豐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都會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此時,對文本關鍵點的解讀務必需要用心致力,不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應依據文本的核心尋找文本中最具實力的支點,從多個角度設計相關的練筆習題,拓展學生的事業與情感,實現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的目的。如教材中的《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展現的是掃路人以苦為樂的樂觀精神,而展現這一精神的支點便在于:“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很多經典的教學案例,都會引導學生以“掃路人究竟累不累”為支點讓學生進入討論與探究。這個問題的探討,是為了讓學生對其形成初步的認識:人格品質、哲學思考等等。當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與認識在全班進行交流之后,必然會引發全體學生認識上的碰撞,并進行必要的補充,從而為動筆奠定基礎。學生以探討作為認知積淀的基礎,而教師為學生搭設言語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將汲取所得傾吐表達出來,這就如同給學生開通了一條渠,讓學生能夠將情感體驗與思想認識道出,提升書面表達能力。
“情動于中而行于外?!备形蚴钦J知的前提,理解是認知的深入,廣泛高效的閱讀是學生練筆的源頭,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遷移是考查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方式。作為語文教師,進行閱讀教學不僅要指向文本的信息內容,更要從文本的語言和結構入手,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一個認識的提升后的狀態,更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前提!
[1] 謝志美.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途徑研究.科教文匯.2014.3;
[2] 徐景屏.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契合途徑策略.教育科學.2015.1。
g633.3
A
1672-5832(2016)04-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