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航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從進化之視角析城鄉差距之因果
於 航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城鄉差距自出現城市以來就是不可避免的話題,而我國的城鄉差距已經發展到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水平,然而,本人從城市之起源探究,發現城市之初始也是鄉村,換言之,城市不過是鄉村的進化姿態而已,進一步講,想要厘清城鄉差距的因果關系,究其根本,就是探明鄉村何以進化為城市。本文便是從進化的視角出發,針對城鄉差距的因果進行力所能及的分析。
城鄉差距;進化;因果
鄉村與城市,這兩樣構成了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城市與鄉村。人們都是居住在這兩種環境里,但是,居住不代表不行動,城市和鄉村就像是玩蹺蹺板的兩個小孩,一個瘦弱不堪,一個身形健碩,就這樣,這樣的差距導致了蹺蹺板的傾斜,而居住著的人們就像是蹺蹺板上的露水,因為這樣巨大的傾斜度而流動起來。那又是為何存在這樣巨大的傾斜度呢?
實質上,城市是相對于鄉村而言的,沒有鄉村就沒有城市,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起源于鄉村。換言之,城市是由鄉村進化而來的,而進化的總能戰勝未進化的,城市是“進化態”,鄉村是“初始態”,高下立判。進化不可能是無原因的,就好比是化學反應,把握住了有如反應物,環境等因素,化學反應才會發生,鄉村進化為城市這個化學反應就是如此。現在我們主要來說說這進化的原因。
首先,人口。城市之所以能成為城市,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人口相對集中,這一點不僅是判斷城市的條件,同樣也是鄉村進化為城市的原因。試想一下,在一個鄉村里,本是人口分散的居住環境,然后因為某些原因,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又無法向外界分散人口壓力,這種情況下,大量的人口自然帶來了極大的需求,而鄉村的條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就這樣,矛盾產生了。矛盾產生了,自然要解決。怎么解決?發展!變革!正如馬克思的矛盾論所說,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的膨脹與本身資源無法滿足其需求的矛盾,引發了鄉村進化為城市的變革。
科學家芒羅認為,城市興起,成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業生產力擴大而產生糧食剩余。而眾所周知,人口增長壓力所帶來更主要的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農業剩余開始產生,有一些人可以從事非農產業,分工開始出現,鄉村開始進化為城市。進一步說,社會上一部分人用在農業上的全部勞動、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已經足夠為整個社會,從而也為非農業工人生產必需的食物,也就是使從事農業的人和從事工業的人有實現這種巨大分工的可能,進而推進了鄉村進化為城市。
人口增長帶來了生產力的提高,為農業剩余保證了足夠的生產率,剩余勞動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多。有勞動能力的剩余人口無需再去為農業添磚加瓦,既是如此,他們便會主動向第二,第三這些非農產業轉移,進而推動這些產業迅速發展,第一產業保證了足夠的生產率,第二、第三產業同時保證了足夠的勞動力,農業與非農產業同時發展,社會分工分明,就正如18世紀工業革命中的英國一樣。人口增長帶來了刺激發展的矛盾,保證了農業生產力,提供了充足勞動力,這樣的情況下,鄉村怎會不迅速進化為城市?
其次,環境。這里的環境當然不是局限意義上的自然環境,它同時還包含著更深層次的社會環境。
先說淺層次的自然環境,古時候的人常相信風水,其核心思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其實也就是盲目追求地形,地貌的某些抽象的特點,以偏概全,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風水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一門自然科學,但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從吉兇這種虛幻的東西走出來,進而表現為人們在選擇居住環境的時候多選擇環境優美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地區。自然,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環境優美,氣候適宜,各種資源充足的地區吸引著人們前往居住,同時這樣的地區非農產業必定是蓬勃發展的,資源流通迅速,城市也開始在這個地區出現。舉個例子,愚公移山,愚公為什么要移山?不就是因為這兩座山使得資源不能流通,鄉村得不到發展,才試圖通過移山這種方式改變自然環境以求發展嘛?一個鄉村,若有了適合發展的自然環境,那它進化為城市的步伐根本不可能有所停滯。
再來說深層次的社會環境,這個因素作為城市形成的原因通常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就比如以麥加、耶路撒冷等為例的宗教說,以丹東、哈密等為例的軍事說,還有絕大多數城市通行的政治行政說(王權說)和經濟發展說(市場說)。這些理論的主體,不管是宗教,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是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就是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制環境、科技環境、文化環境等宏觀因素的總稱。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質,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環境體系。
每一個城市形成前必不可少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環境,這些社會環境通常與本地自然環境相呼應,舉個例子,前文所說的軍事這個社會環境,與其相呼應的自然環境通常是適合建立軍事工程的地區,“易守難攻”一直是軍事家選擇根據點的基本原則,易守難攻說的就是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吸引了足夠的人前往后,人們開始根據這個自然環境發掘特色體系,并為了這個特色體系的形成付出充足的腦力和勞動力,慢慢地,一個體系開始形成并迅速運轉起來,而且這個體系像個磁鐵一樣,不斷吸引周圍的力量依附著自己,不停地強大,在發現這個體系已經完全建立起來并成為支柱的時候,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漸漸形成了,而這個體系自然就是社會環境。把鄉村進化為城市比做造船的話,社會環境就是這艘船的龍骨,在龍骨成型之后,完成這艘船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鄉村進化為城市之間需要架起一座橋梁,而其中人口負責思考和勞動,環境負責材料和支柱,萬事俱備,這座橋梁的建造自然是手到擒來,鄉村進化為城市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1] 武小龍,劉祖云.城鄉差距的形成以及治理邏輯: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基于城市偏向理論的視角[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04)
[2] 王德文,何宇鵬.城鄉差距的本質、多面性與政策含義[J].中國農村觀察,2005,(03)
[3] 趙偉.中國的城鄉差距:原因反思與政策調整[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6)
於航(1995—),男,漢族,江蘇南通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方向:社會科學理論。
F126
A
1672-5832(2016)04-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