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飛艷
(南通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0)
淺析河南周口“響器”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丁飛艷
(南通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0)
河南周口位于我國的中原地區,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中原文化,是人類的發源地,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居住地;河南周口的音樂文化也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元音樂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如河南周口的“響器”就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危險。所以,相關負責人及其部門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響器”等傳承人才的培養,提高民眾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河南周口;響器;音樂文化;傳承;保護;發展
河南周口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以伏羲、女媧、老子故里等聞名。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周口地區積累了深厚的音樂文化財富,包括有河南文化特色的豫劇、越劇、民歌、器樂、小品、雜技等多種表演形式;節目豐富多彩,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周口的“響器”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從古代一直延續至今,表演的節目豐富多彩,村里人家里有了紅白喜事,一般都會請“響器”班子到自己家中熱鬧一番。“響器”是村里的人們對嗩吶、笙、二胡、鑼、鐃、鈸等樂器的籠統稱呼,表演形式場地簡易,一張桌子、幾條長凳,一般有五六個人圍坐在一張桌子旁。一人吹嗩吶,兩人吹笙,一人敲梆子或拍鐃鈸,一人演唱,一人用二胡為演唱者伴奏。其中重要的角色便是嗩吶手,可以稱得上是整個“響器”班子的靈魂。有時人手不夠時表演者也會一才多用,比如嗩吶手:他左手拿著嗩吶,右手小指上掛著鑼槌,面前的桌子上還平放著一副小鐃。他時而吹奏,時而敲鑼,時而拍鐃,忙得不亦樂乎。小時候就熱衷于熱鬧場面的我,聽說哪里有“響器”,哪里就會有我的身影。沉浸于“響器”班子的吹奏的音樂中,或喜或悲,對我來說都是一種享受。
紅事時,“響器”班子的吹奏一般有兩次高潮,一次是結婚前一天晚上的表演,一次是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的表演。另外,接新娘出進村時也會有響器吹奏,氣氛十分熱烈。紅事表演的節目大都是歡快熱烈的戲曲、流行歌曲、搞笑的小品等。“響器”烘托了事主家辦喜事興高采烈的心情。
白事時,“響器”班子的吹奏一般也有兩次高潮,一次是家族祭奠禮儀時,一次是出殯下葬時。期間,每逢有人前來祭奠時,“響器”班子也會“嗚哩哇啦”的吹上一陣子,應和祭奠的氣氛,吹奏的樂曲也都是凄婉感人的,能勾起人們對往事無盡的回憶,也烘托了事主家人沉痛悲傷的心情。“響器”班子表演的勸人學孝、緬懷親人的節目,也常常能夠勾引得觀看的老老少少潸然淚下。
“響器”自古代就有,剛開始比較簡單,后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慢慢發展。過去,鄉村文化生活比較乏味,聽“響器”對于廣大民眾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頓文化娛樂的營養大餐。往往會吸引三里五村的人們紛紛加入到觀眾的行列,認真品讀感受著“響器”帶給自己的歡樂。那場面,比起觀看專場的戲曲表演,毫不遜色。河南周口傳統“響器”的表演在20世紀60、70、80年代最為興盛,深受當時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響器”的表演場地過去比較簡易,一張桌子、幾條長凳就可以了。而現在則有了專門表演的舞臺,搭建在事主門前的大街上,高高的,像小戲臺子一樣。如若是兩班“響器”同時表演的話,就對著面搭建兩座舞臺,觀眾聚坐在兩座舞臺之間,可以左右逢源,便于觀看花樣迭出、精彩不斷的“對臺戲”。兩班的人競相演出,唯恐留不住觀眾,落后于對方,以免對自己的聲譽和獎勵造成影響。演到高潮處,觀眾的喝彩聲和鼓掌聲連綿不斷,演員的勁頭兒一上來,即使寒冬臘月,也免不了赤膊上陣。
現在的“響器”不僅表演場地更換了,表演的節目也有所變化。這個所謂純粹的民族樂器隊伍,現在也加入了很多西方元素,比如電子琴、爵士鼓、薩克斯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響器”班子表演的節目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異化現象,例如曲目不加選擇,加入了流行歌曲以及開放時尚的舞蹈節目等。有的白事時也是表演一些歡快的歌舞,與傳統的“響器”班子的表演原則背道而馳。更有甚者,為了爭奪觀眾的眼球,在兩班“響器”隊演“對臺戲”時,找來女演員表演勁爆的歌舞,進行惡性競爭,傷了社會風氣。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的民間傳統音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過去曾作為村民娛樂的傳統的大鼓書、雜技、響器、戲曲表演等越來越少;經常外出并接觸過繁華城市的年輕人,更喜歡時尚、開放的現代歌舞表演,已經對聽這些傳統的傳了幾千年的“響器”不感興趣,不學不唱或少學少唱,導致“響器”音樂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河南周口的“響器”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一般都是家族或相關負責人以口傳心授的方式自我傳承,很少有樂譜及記錄的筆記,導致在優勝劣汰中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音樂文化傳統和模式,由于這種傳承方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而且傳承渠道狹窄、受重面小,缺乏自主意識,使河南周口的“響器”音樂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傳承。以至于“響器”的表演越來越偏離原來的“軌道”,失去了原有的傳統“響器”的味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但更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我會呼吁并引導廣大民眾傳承并保護家鄉的“響器”音樂文化,讓廣大民眾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增強當地群眾的傳承意識,熱愛自己的本土音樂文化,做到關鍵時刻自救、擴大傳承范圍。“響器”的相關負責人以及相關部門也應重視并傳承、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呼吁廣大民眾付諸行動。讓我們帶頭行動起來,為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盡可能的貢獻自己的力量。
[1] 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內涵[J].前線.2007(02)
[2] 滕海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點[J].東南文化.2009年01期
[3] 別金花;梁保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旅游論壇.2008年06期
丁飛艷(1987.12-),女,漢,河南省鄲城縣,碩士研究生,南通大學,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
K875.5
A
1672-5832(2016)04-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