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月娥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0000)
動產多重買賣的相關問題研究
冀月娥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0000)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交易日益頻繁,商品流通速度也更加迅速,市場價格瞬息萬變,出賣人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做出一物數賣的事情也已經屢見不鮮。但是,標的物只有一個,在履行義務時就會出現問題。本文主要論述了多重買賣的所有權歸屬問題以及權利救濟問題,意在為實踐中解決多重買賣問題提供參考。
多重買賣;所有權歸屬;權利救濟
關于多重買賣的看法不同法學家與不同的見解。多重買賣是出賣人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買受人就同一標的物簽訂買賣合同的行為。奚曉明認為構成多重買賣時必須包括數個合同和至少有三個法律關系主體且標的物為特定物。黃茂榮認為出賣人在簽訂出賣合同時必須是所有權人才能構成多重買賣,及無論出賣人與多少人、在什么時間、簽訂多少份合同時必須具有所有權,才能否成多重買賣,否則是出賣他人的物,不構成多重買賣。比如:出賣人先后與甲已就同一標的物均已簽訂了買賣合同,在與甲簽訂合同時是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后來把標的物交付給了甲,此時甲成為了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則出賣人在與已簽訂合同時已經不是所有權人,此時的所有權人為甲,則出賣人構成了出賣他人(甲)之物,不構成多重買賣。
在動產多重買賣中,買賣合同均有效時多個買受人均主張合同權利的,一般出賣人有任意選擇權,自己決定向誰履行,對其他權利人承擔違約責任或其他救濟措施。一般情況下,在處理多重買賣合同時,法官會考慮是否已交付(普通動產)或登記(特殊動產),是否已付款,法官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如買受人的實際需要,出賣人的履約成本,物的效用最大化等多個因素自由裁量。通常交付對抗性較強,先行受領交付的買受人獲得所有權,其次,如若各買買受人均未取得標的物,則先支付價款的買受人可主張所有權,最后,各買受人均未受領標的物,也均未支付價款,最先成立合同的買受人可主張所有權。
在船舶、機動車、航空器的特殊動產買賣中還涉及到登記。買受人均主張權利時可以考慮是否已登記,是否已交付,是否已付款。其中已受領并轉移登記的買受人﹥未受領但已辦理轉移登記的買受人﹥未受領也未轉移登記的合同成立在先的買受人,另外,當受領人與辦理轉移所有權的登記人不是兩個買受人時,已經受領的買受人可主張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
出賣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一物數賣的行為,對買受人而言是交易中的商業風險,法律必須對這種行為進行提供救濟,以保障買受人的交易安全,促進交易,維護市場秩序。本文從物權和侵權的角度探討對多重買賣中的買受人進行救濟。
3.1 違約賠償權
在多重買賣中,出賣人只能將標的物對一個買受人進行履約,對其他買受人而言則是違反誠信原則,構成違約。基于合同關系,其他的買受人可主張違約賠償權,要求出賣人進行賠償損失,同時,若是合同中事先約定定金條款,還可也要求出賣人雙倍返還定金。違約賠償金的數額可以依違約造成的后果,出賣人的行為,結合公平與正義原則具體而定。一般,違約賠償金的數額應該不低于出賣人因違約獲得的利益。
3.2 買受人可主張解除或撤銷合同
我國合同法及民法通則規定了合同無效及效力待定的情形,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及縮回原則,出賣人的一物數賣行為構成根本違約,買受人可主張解除合同。出賣人出于欺詐,或者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的買受人可主張解除合同,出于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顯失公平的買受人可主張撤銷合同,并追究其民事責任。
3.3 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損害賠償權
買受人若有證據證明其他的買受人與出賣人惡意串通訂立合同損害自己的利益,可根據合同法中合同無效的規定,向法院主張確定此惡意簽訂的合同無效,維護自己的權利。
3.4 債權人撤銷權
債權人撤銷權是突破債權相對性的一種救濟權利。指當債務人所為的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危害債權人的債權實現時,債權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債權是請求法院予以撤銷債務人的行為的權利。此權利涉及到第三人在實踐中此權利的行使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善意取得。但是多種權利的救濟形式也為買受人維權提供了多種選擇。
[1] 張航:《淺析一物數賣中的利益平衡》,載于《時代報告》2011 年 11 月下期。
[2] 梁慧星、陳華彬著:《物權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81—82 頁。
[3] 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63頁。
D923.2
A
1672-5832(2016)04-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