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柯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孔子“啟發式”與“蘇格拉底法”的比較與啟示
羅夢柯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啟發式”與“蘇格拉底法”作為東西方教學法的代表,由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及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分別提出,兩位教育巨人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過教學方法的比較闡述,希望對我國正在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啟發式;蘇格拉底法;比較;啟示
在世界文化逐漸融合的背景下,東西方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正在朝著互滲互吸的方向發展孔子和蘇格拉底作為東西方教育史上的兩位巨人,他們的教學方法對今天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啟發”一詞,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所倡導的“啟發式”教學法對于我國傳統教學方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傳統思維方式重綜合,強調在認知活動中作綜合整體感悟,教學重點在于啟發、引導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卻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思路,卻不代替學生下達結論。其特點是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啟發”一詞即從此而來。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正值東西方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繁榮,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日益豐富。作為東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畢會致力于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臉,并對教學過程的規律有了初步地認識和思考。因此他們所提出和實際運用的啟發式教學法,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2.1 主要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
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期,學校里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即教師要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教學,而且所教的學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觀條件的局限,問答式教學法是實際教學中最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一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常用設間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加以回答,如回答錯了他則用暗示性的補充提問來引導,最后便學生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答案。
2.2 重視營造和諳民主的教學氣氛
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較保守,頭腦中有著森嚴的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但由于他提倡“有教無類”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伺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琴重和鼓勵。
2.3 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孔子和蘇格拉底在教學實踐中都很重視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所主張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強調的正是學生的主動思維,他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我努力,以進人一定的學習“狀態”,然后教師才能因勢利導,適時點撥,進而使學生觸類旁通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則常常通過一系列機智地安排好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3.1 啟發學生學會質疑探索。
質疑、探索是科學的發展創新的重要保證。如古語所言: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不能人云亦云,要學會獨立思考。
3.2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
問是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是追求真理的主要途徑,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是發展學生潛能的基本前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愛因斯坦也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3.3 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提出獨特見解
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敢于標新立異地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發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敢想;讓他們敢問。凡事不但問“是什么”“為什么”,還要問“怎么做”;既要“問得準”,又要“問得深”;不僅“老師問、學生答”,而且還要“老師導、學生問。”
4.1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己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運用己有知識處理的情境。教學中的啟發式就是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情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感情輸入的信息與人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強化其興趣,進而轉化為探求更多的新知識的欲望。
4.2 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中國老師有一個誤區認為,每節課不管學習什么問題,都要完全解決了才結束。甚至認為,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比讓他們“不滿足地”離開教室要好一些。事實上,這種做法正好破壞了學生持續的學習動機。[3]因此,一名優秀教師應該讓學生每天都帶著一些未解答的問題離開教室。
4.3 給學生的答案應是開放式的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法和“蘇格拉底法”二者在啟發學生方面之所以有些差別的,是基于二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蘇格拉底通過邏輯、科學的歸納和論證來達到真理,這是一種開放性的、創新的思維方式。這也為以后西方注重邏輯和論證打下了基礎。而孔子則是“述而不作”,強調學生要學習繼承古訓、傳統倫理,但忽視創新,這種思維傾向于封閉性、保守性。但是,兩者各有多長,我們應當取其長補己短,走科學之路,不斷優化思維,用到今天的教育實踐中去,以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東方文明。
[1] [2]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3] 楊雁斌.創新思維法[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4] 萬福,于建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1.
羅夢柯(1989-),女,漢,河南周口,碩士研究生,河南大學,中國教育史。
G424.1
A
1672-5832(2016)04-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