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坤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古代書院制教育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啟示
魯 坤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它自唐代起源以來,至宋發展興盛,直到清朝達到頂峰,對我國古代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書院教育歷時1000多年,這種獨特的教育模式為我國古代培養了一大批兼具道德與文才的有志之士。回顧、探尋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制度、模式,將其有益經驗結合現代教育用于現如今我國的高校素質教育,既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教育的優秀傳統又彰顯時代教育特色。
古代書院制度;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近現代化產業的形成促使現如今的高校教育偏重實用性,即由原來的博雅教育、通識教育逐漸轉變為專業、專才教育。這種轉變雖然源于歷史的發展,也順應了時代、社會的需求,但卻不可避免地使素質教育漸趨弱化。大學生只了解本專業知識、功利化學習傾向嚴重;缺乏興趣進行廣泛閱讀;學習方法局限于上課記筆記、靠死記硬背來通過考試。這種自主意識淡薄、被動接受、簡單記憶、缺少探索、缺乏獨立思考的狀態嚴重影響我國當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完善,同時也難以使我國高校素質教育質量得以提升。
西方教育自古希臘始,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同時也蘊藏著超越時代、光芒永耀的教育思想。提倡要發掘人的全面才能和智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發展人的個性;與此同時,在東方,我國古代著作《禮記·大學》明確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由此看出,我國古代對學生的道德修養高度關注,強調“士”的教育,使學生之人格得以完善。不難總結出,完滿的素質教育不外融合東、西方的教育思想,即完善學生的人格,使之具備良好的道德和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智慧,展現各方面的才能。
結合時代發展,新時期,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目標應是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既能滿足當前急劇社會轉型中科技發展與經濟的迫切要求又能擔當時代發展和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類的解放事業”,同時這也與我國新時期“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相契合。
2.1 強調道德教育,反對追逐名利
唐宋以來,官學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把教育和科舉取士結合起來。從好處來說,這種教育能培養國家所需人才,并有利于政府的統治;然而,從壞處來說,則官學容易淪為士人追名逐利的場所,令教育趨于墮落腐化。書院教育,則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從個人方面說,是以成就道德人格為最終目的,從社會方面說,則是進身朝政以實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會良心議論朝政,令國家朝政納于正規,人民能安居樂業。理學家朱子(朱熹)曾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就是這個意思。
2.2 尊師愛生,建立師生情誼
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卻并非在官學而在書院,因為官學的師生許多時候以利害關系為主,故關系容易流于冷漠疏遠,不及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的師生關系。一方面,由于生徒是擇師而從的,他們未入門時已對老師的學問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門后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及人格感召,故對老師更加尊崇。以理學家陸象山為例,他與學生有著深厚的感情,當他逝世后靈運回家鄉,弟子門人前來吊唁哭喪者近千人。另一方面,老師教導學生,并不重在傳授知識,而著重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更重以身作則的人格感召,因此,往往對學生十分愛護和關懷。以朱子為例,他白天忙于公務,晚上才到書院講學,據說他「隨問而答,略無倦色,多訓以切己務實,毋厭卑近而慕高遠。懇惻至到,聞者感動?!?/p>
2.3 尊重學術自由,揚棄門派之見
作為中國主流的儒家思想,一直重視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懷及和而不同的學術精神,這種觀點最能在書院而非官學中體現出來,因為政府為了統治上的方便,往往將思想規范化﹑單一化,以便于操控,每每令到學術自由受損。相反,由于書院是民間發起的,能夠體現學術的自由精神。因此,在歷代書院發展的高峰時期,學術界往往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以南宋來說,岳麓書院本為湖湘學派張南軒的講學基地,但他卻廣邀不同學派的學者到書院講學,閩學派的朱子及永嘉學派的陳止齋等,都曾到書院講學,并受到學生的歡迎。另外,朱子主持白鹿洞書院,甚至邀請論敵陸象山前往講學,雙方都顯示出兼容并包的學術胸襟。還有,歷代的書院常常舉辦講會或會講,召集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一齊討論重要的學術問題,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會通,這與現代教育中的學術研討會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論。
2.4 提倡學術創新,否定死守陳說
在官學來說,由于教學內容﹑考核標準等都由官方嚴格規定,容易造成學生死守教材﹑背誦章句,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在書院方面,由于課程較靈活自由,故此,無論教者與學者都能自由發揮,勇于創新。以程朱理學為例,其興起與其自由講學精神有密切關系。例如,在教材方面,除了采用漢唐諸儒所重的《詩》﹑《書》﹑《禮》﹑《易》及《春秋》等「五經」外,亦創新地從《禮記》中取出《大學》﹑《中庸》二篇,并與《論語》和《孟子》并列為「四書」,甚至從儒學義理的角度出發,將它們的地位提到在「五經」之上。另外,即使是講授傳統經典,亦著重從中發掘新的義理,而非死守舊說。
由我國古代書院制教育的特點可看出古代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包括道德、學問、思想在內的整體素質為宗旨;學術自由、門派開放、崇尚獨立與創新;自主學習、共同研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導師輔導、參與討論、重在啟發。與現行的專業教育相比,體現出更符合素質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如何以新的方式加以繼承和發揚,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的課題。
蔡元培曾提議:“采取古代書院與現代學校二者之長,取其自動之法,研究各種學術,以期發現真理,造就人才。”我國高校可以通過學生學術文化社團的建設,把現代大學教育體制同我國傳統書院教育體制結合起來。目前,我國各高校的學生學術文化社團已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可以進行優化與提升,從而建立類似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制度,成為一種更加規范化、制度化的素質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已有少數幾個高校實行了書院制,如香港中文大學、復旦大學、蘇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以上高校的書院制度大體上實行“學院管學習,書院管生活”的模式。同時在筆者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注意到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成立的“弘博書院”是一個可借鑒的良好典范。該校在不斷貫徹“學院與書院互補,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重”的理念上探索出了一條“復合型”教育體制的道路。其基本原則和主要特點如下。
3.1 教育體制
大學的前兩年,是拓展知識領域、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習慣、獲得治學方法的初步訓練、培養探索與創造精神的關鍵時期。因此書院修業期現定為一、二學年,為全體學生必修。在這兩年間,學生一方面在本學院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在書院進行自主學習、研修。書院修業期滿學分合格,取得證書。
3.2 組建方針
書院在組織上,以原來的學術文化社團為基礎,實行學社制。學生根據專業方向、未來規劃、個人興趣,自由組建學社,民主選舉負責人,實行自主管理。各學社的定位不局限于傳統文化或語言文學,而是提倡多學科、多專業,重點是在書院的傳統形式中注入時代化的新內容。由各學社社長組成書院委員會,統籌協調書院的各項活動,加強各學社之間的交流,每學期結束后進行考核評比。
3.3 指導教師
書院實行導師制,每個學社均有專職指導教師,負責該學社同學的人文素質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倡導類似書院的“師徒式”教育方式,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規劃、開列必讀與推薦書目、進行讀書指導、開設講座、參加討論會等。各學社研修的內容除漢語言文學專業所設師范、文秘、傳播等方向之外,還應涉及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藝術、民俗等多領域。
3.4 活動規劃
書院的活動以讀書、研討、習作、文化考察和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內容。各學社每學期制定讀書計劃和活動規劃,并組織實施,實行個人各項活動的成績考核和學分登記。書院每學年度還舉辦幾次統一活動,如文學創作與評論賽、讀書獎評選、年度學術文化論壇等,并編印書院和各學社期刊、成果集刊等。
借鑒我國古代書院制教育的成功經驗,將其融入現今的高校素質教育,無疑將有利于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塑造大學的精髓與靈魂。這種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既展現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同時又不斷積淀著學校的文化底蘊,必能熏陶和感染校園的教職員工、學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兩大弊病:一是過于注重專業教育,不注重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學生做學問,不重視引導學生做人。而書院教育作為對學院教育的補充,通過各種形式的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將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人格、氣質與修養,并成為高校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通過接受書院教育,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什么是人的價值與精神,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怎樣培養創造力、鍛煉創新思維,并將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術相結合,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將帶動高校教育理念的革新,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得到提升,從而重組、整合與優化教育資源和育人全過程,使高校從整體上提高素質教育的水平。
[1] 胡適 書院制史略[J].東方雜志.1924.21(3).
[2] 朱熹 朱熹集(卷七十四·白鹿書院揭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3894.
[3]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轉引自楊東平主編《大學精神》.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13(1);46.
魯坤(1990-),女,漢族,吉林通化人,研究生在讀,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院校研究。
G649
A
1672-5832(2016)04-0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