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00)
心理人類學研究淺析
周 婷
(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00)
心理人類學,從研究對象來說,宏觀上研究文化,微觀上研究個人心理和行為發生、發展、變換規律;在研究方法上,主位的視角對研究對象的文化進行深入考察,客位的視角利用心理學理論或者心理測量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考量。這種宏觀與微觀、主位與客位的兩兩結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類。
心理人類學;研究;淺析
闖入異文化偶遇祭祀儀式的人,對儀式場景的壯觀驚嘆不已,震驚于參加儀式的人數、整齊劃一的服飾、哭天動地的場面等等。文化人類學家傾向于將此人的反應解釋為文化沖擊,把他自身的文化環境同此刻正遭遇的文化作對比,解釋其行為反應。而心理學家會把目光投到此人本身,運用概括化的、具有一般規律性的心理學知識,分析他行為、心理反應的原因,他驚嘆可能與他的認知有關系,緊接著的恐懼或者興奮,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系。
從上例可以看出,雖然文化人類學和心理學都是研究人的科學,但文化人類學關注的對象是文化,而心理學關注的對象是個人。另外,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決定了它總體上是一門具體化的主觀的(研究者的主觀見解)學科,而心理學則是一門抽象化的客觀的學科。人是一種復雜的具有生物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動物,那么單單是文化人類學或者心理學都不能很好的了解他(她),可是兩門某些程度上有些互補,研究目的(更好地了解人類)相同的學科,結合起來,便能更好地懂得人類,這就是心理人類學。
心理人類學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發展、變換規律的科學。①所以,心理人類學研究的內容仍然是心理和行為現象,只是相較心理學來說,會把人放到他所處的文化環境中去研究;相對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更深入人的所感所想。文化環境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任務,是從宏觀的方面來考察一個人的特征和人對世界的看法,而心理和行為現象是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從微觀上來考察一個人的特征和人的想法。
文化人類學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是田野調查,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群體中去,和他們同吃同住,盡量“成為”當地的一員,觀察并參與當地人的生活,最后提取表述當地人所共同擁有的文化。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種,共通的是,它是一個群體所共有的。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也有宏觀與微觀之分,當然宏觀和微觀總是相對而言的,在這里,比較大的區域性調查或跨區域調查都是宏觀調查,如西南地區、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等;微觀調查又稱為“微型調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數人可以直接觀察的范圍內進行調查,大多數時候的田野調查就是微觀調查。②可是它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的研究是宏觀的,這個對象是文化,文化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人與環境的互動、人與人的互動、群體與群體的互動,如果說文化是關于人們賦予世界的意義,那么意義只有在共享時才能有意義,因此文化是共有的。所以,不管田野調查在小型社區進行還是做個人生活史的研究,研究對象是文化就決定了文化人類學對人的研究是宏觀的。
心理學的研究是發現人類心理和行為現象一般意義上的規律,也即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行為現象,所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人,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學是微觀的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是有生物基礎的,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屬于智人種③,人類擁有一樣的神經系統、感官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肌肉系統等,當然不同的種群乃至個人之間,會有細微的差別,差別往往不在于構造不同,而是器官的大小、生化物質的含量等,這也是造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的原因。總的來說,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原理是一樣的,因此避不開人類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發展、變換有規律可循。尋找規律的研究,解釋人類心理和行為現象的一般規律,就需要從根源上著手,從個體的生物基礎研究開始,到心理和行為現象的研究,而不是像文化人類學對待文化那樣的描述和泛泛而談。一句話,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人,即使是社會心理學,也是在研究個人處在群體和社會環境中的心理現象。
心理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正是有兩個:文化及心理和行為發生、發展、變換的規律,宏觀和微觀的結合,能從里到外地更深入了解人類。
主位與客位的研究方法,是相對被研究對象來說的。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里,也分主位研究與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是站在被調查對象的角度,用他們自身的觀點去解釋他們的文化,客位研究是站在局外立場,用調查者所持的觀點去解釋所看到的文化。④心理人類學的主位與客位,依然是對被研究者來說的,當文化人類學開展心理學研究時,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通過充分記錄被研究者的文化,來分析被研究者的心理。以人類學的標尺,這個過程中肯定存在主位與客位結合的狀況。比如,人類學家對某一族群宗教信仰中的圖騰崇拜研究并詳細記錄后,從主位的解釋看,可能圖騰是該群體神話傳說中的祖先,所以需要尊敬崇拜,而從客位的解釋看,宗教信仰是為了解決人們內心的恐懼。但是相對后面將要說到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來說,文化人類學家的研究是主位的,原因在于,文化的研究是對被研究者生活世界的全面了解,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在解釋他們的心理。
而心理學家一般從事心理人類學研究時,按照心理學的要求,利用心理學理論或者攜帶各種精心設計的測量工具到不同民族中進行心理調查,然后根據不同民族的調查結果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學家雖然也會發現不同文化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文化現象和心理現象,但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異同,其根本目的是要揭示人類心理和行為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要對某一民族的特殊文化進行專門的研究。⑤因此心理學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文化即生活世界的外面來進行研究的,完全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來衡量被研究者的心理和行為現象,與文化人類學家的研究方法相比,毫無疑問是客位的。
文化人類學家的主位研究,建立在對被研究者的文化或者說生活的世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而環境對心理和行為的發生、發展、變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對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心理和行為現象的研究。而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的處理方式是描寫,給人不夠科學的印象,臆斷推測的成分過多。心理學家的客位研究,使用通過實驗檢過的心理學測量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和行為現象,并通過跨文化的研究,來揭示人類一般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發展、變換的規律,這樣的研究稍顯機械、生硬,缺乏對人所處文化環境的分析,最后的研究結果準確性可能會偏離。
心理人類學結合了主位與客位的研究方式,能得出更令人滿意的研究結果,對人的了解就會更準確了一步。不過依據研究經驗豐富的學者所說,主位與客位的結合并不是隨時都需要,應該根據研究課題的類型來調整研究的方式。首先,凡是以探索人類一般心理規律為主的研究課題,研究者必須采用客位研究方式方能完成預定的任務。其次,凡是以探求某一民族特殊心理規律為主的研究課題,研究者只采用主位研究方式即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再次,凡是以從研究某一民族特殊規律出發進而探索人類一般心理規律為最終目的的研究課題,研究者只有采用主位-客位綜合研究方式才有望實現最后的目的。⑥
總之,從研究對象上來說,心理人類學可以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既從人所處的文化背景又從個人的心理特性來了解人,更深入。從研究方法上來說,主位地研究人的文化即生活的世界,對人所處的環境做一番考察,以輔助分析或者調整客位的心理測量得出的結果,更準確地了解人。所以,心理人類學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
注釋:
①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26卷第2期。
② 宋蜀華、白振生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③ 朱泓:《體質人類學研究新進展》,載于《西部考古第二輯》。
④ 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⑤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研究中主位方式與客位方式》,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⑥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研究中主位方式與客位方式》,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周婷(1985-),女,漢族,湖北隨州人,研究生在讀,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人類學專業,研究方向:心理人類學。
C912
A
1672-5832(2016)04-02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