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碩
(武警警官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00)
影響和制約法治精神的問題分析
葛成碩
(武警警官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崇尚法治,遵守法治方面做得還是比較好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個別單位和部分同志身上確實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和不足。這要求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清法治精神欠缺所帶來的危害,不斷強化法治精神的內在自覺。
法治;人治;傳統
人治思維是指依靠個人意志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治的思想觀念。人治思維的表現多種多樣,主要表現有:一是耍特權,習慣于以權壓法。這是人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有的高高在上,唯我獨尊,個人說了算,習慣于耍權威、玩權術,對人劃圈子,遇事定調子;有的“官本位”思想作怪,家長式作風,家庭式管理,搞私下授意,權法交錯,個人自我膨脹,離德離行,看人行事,見利行事,法規成了“稻草人”;有的把行政身份帶入黨內,在黨內生活中講官位比高低,用官高一級替代平等一票。二是重實用,偏好于選擇性用法。這是影響法治落實的“隱形殺手”。法規唯我而論,唯利而行,依法“栽花”很積極,依法“摘刺”就推諉;有的私心重,見利就上,總是盤算自己的小九九,精打自己的小算盤,有利的執行得干干脆脆,不利的執行得拖泥帶水;有的想當然、憑感覺,選擇性的執行,想嚴的就嚴,想松的就松,明知故犯,知規違規。三是講人情,迷陷于逐利悖法。情與法是內在統一的,共同維護著對多數人的公平正義。而有的往往把情與法對立起來,把私情看的比公平更重要。手中無權的時候,熱衷于找門子、拉關系,不管是個人的困難,還是單位的問題,總把希望寄托在領導身上,不去依法依紀解決問題。一旦掌握了權力,又背上沉重的人情包袱,怕講原則失去朋友,怕依法辦事得罪領導,甚至是違反規定為親朋好友辦私事、謀私利。
我國有很多優良的傳統,這些傳統是經過多年的總結,是成功經驗的固化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需要我們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但我們也要辯證地、發展地去看待傳統,在不斷傳承的基礎上,還需要與時俱進的進行完善。傳統習慣對法治思維的影響很大,具體表現有:一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就是把經驗靜止化、絕對化,用老觀點解決新情況、處理新問題,把經驗作為模式套加在千差萬別的客觀事物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是實踐的總結,實踐的多樣性,決定了具體經驗不是永久的模式。如果我們把經驗當成模式去生搬硬套,就有可能使曾經作為寶貴的傳統經驗,變成脫離客觀實際的無效形式。二是極端思想。一些單位領導任務一項一項的壓,活動一個接一個地搞,甚至還出現層層加壓,這樣自然不自然地就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從早上一睜眼到晚上熄燈,根本就沒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如果一直靠打疲勞戰來抓工作,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必須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下工夫進行通盤謀劃,把好工作節奏,做到張弛有度。三是唯上心理。有的單位和領導抓工作,“眼睛向上”“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上級不注意”,所干工作一旦受到上級肯定,就認為是大功告成,萬事大吉。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抓“拳頭產品”“一招鮮”高起點、高投入,舍得下大力,而對那些長期管用而又一時難以見效的“地平線以下”工作,不愿下長工夫、細工夫、慢工夫,導致工作強弱分明,畸形發展,大起大落。
習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思想障礙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在重利而行的實用主義、報喜藏憂的功利主義等問題面前,我們部分黨員干部道德的天平出現了傾斜,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個人私欲不斷膨脹,與群眾的距離越來越遠。當前,有這么一些表現:一是權力的濫用。領導干部的權力是有邊界的,這個邊界就是只能用于黨的事業。越過這個邊界,就是權力的濫用。當前,權力部門化、個人化、擴大化和利益化,是敗壞社會風氣的“惡瘤”。有的把職權當特權,使權力私有化;有的把商品交換原則搬到權力運行中來,用公共資源謀取個人私利;有的抱著功利的心態去干工作,為了撈取所謂的政績違背法規制度、影響建設。二是私欲的膨脹。《解人頤》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下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糧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口有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夢西。”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需要決定了人的種種欲望。這無可非議,但需非議的是不當欲望,尤其是私心貪欲不可有,一旦萌生,將日益膨脹,急劇發展,最終滑向腐敗,成為人民的罪人。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谷俊山等,他們曾經都是高官,正是私欲的無限膨脹,使他們墮落成了歷史的罪人。可見,罪莫大于無休止的私心,禍莫大于無限的不知足。“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只有端正“官念”,掌權去私,當官戒欺,公正不二,凜然正氣,方能影正身直,做個好官,當個清官。三是功利的趨勢。據劉向《新序·節土》記載:某人向鄭國宰相送魚,鄭相不受。有人問鄭相:你愛好吃魚,為什么不接受呢?鄭相回答:“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顯然,這位鄭相的“思想境界”并不高。他之所以不受魚,只不過想到,接受了別人送的魚有可能失掉俸祿,今后就吃不上魚了;而不接受別人饋送的魚,則會保住俸祿,以后終身有錢買魚吃。但鄭相也有可愛的一面,他坦誠得可愛。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說,既沒有空講大道理,也沒有故作高姿態,用冠冕堂皇的話美化自己。也憂慮得可愛,盡管他是從保官位保俸祿為出發點考慮問題的,但畢竟還有所戒懼,應當說還有起碼的道德和法紀觀念。相比起來,我覺得今天的貪污受賄者卻連鄭相也不如。他們對功名、對金錢、對物質享受看得比什么都重,為了功利、為了金錢、為了享受,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什么廉恥、道德,什么法紀、后路,都可以統統拋之九霄云外。
葛成碩,武警警官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教授。
D920
A
1672-5832(2016)05-0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