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麗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
郝建麗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問題越來越突出,選擇自殺的大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這樣的自殺現象已經越來越多了,這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關注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并且有針對性地提出對應的對策,這是十分重要的。
大學生 自殺 社會問題
自殺是指主體蓄意或者自愿的采取各種手段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自殺意念是偶然體驗的自殺行為動機,個體打算自殺但是并沒有采取或者沒有實現這個目的的行為,自殺意念是一種隱蔽的心理活動,這個是個體在一定階段內的消極的思想動態的體現。
(一)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
現在的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所在比例很大,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關愛很多,往往是沒有受過什么委屈的,在進入大學之后,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沒有辦法很好地適應社會,在面對一系列的沒有遇到過的矛盾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沒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樣就會沒有辦法很好的處理遇到的矛盾,從而出現絕望等情緒,進而出現自殺行為,同時,獨生子女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出現人際關系不良的情況,進入大學之后,面對的是來自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環境的人,沒有辦法很好地適應這樣的環境,就出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沖突等。
(二)出現心理問題
大學生在大學時期心理上還處于發展的階段,還沒有處于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中,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感情比較豐富并且波動會很大,同時,當今社會中,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大學生思想還并不成熟,這就使得他們會受到這些錯誤思想的影響,進而影響大學生正確思想的樹立,大學階段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等也對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三)就業、學業壓力大
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這就造成每年的畢業人數也是越來越多,2014年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達到了727萬人,而2015年的畢業生人數持續突破700萬,人數達到了749萬,比2014年增加了22萬人,因此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大學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用人單位可以選擇的就更多了,就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畢業就等于失業,這樣的壓力下,大學生就會越來越懷疑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進而產生絕望等心理,這樣自殺的幾率就會越來越高;同時,大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學習環境等方面都和初中高中不同了,學習環境比較放松,學習方法中自學占據的比例增大了,大學階段課程也比較多,這就使得很多人在進入大學之后沒有辦法適應這樣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等等,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的情況,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后,他們就會出現一定的心理落差,對自己失望,甚至是絕望,進而可能出現自殺的行為。
(四)大學生戀情受挫
大學生處于青春時期,戀愛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戀情,對自己的戀情進行處理是愛情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對于大部分的大學生而言,雖然大學生的戀情還十分不成熟,但是可以正確對待和處理失戀帶來的挫折,從失戀中走出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的大學生,當出現問題的話,不知道如何進行處理,在戀愛中,不懂得如何處理男女關系,在遇到失戀的時候,沒有辦法很好的調節自己,讓自己走出失戀的陰影,在失戀或者戀情出現問題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來處理,對自己失望,認為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意義,從而走上自殺的道路。
(一)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階段是對于每個人都十分重要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都還不太成熟,高校在這個時期有著重要的角色,高校需要引導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給予高度的關注,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要引導他們關注人生觀、價值觀等內容,做好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加強道德觀、生命觀方面的教育,讓大學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讓大學生沿著自己設置的目標來完成,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不遵從客觀規律,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遇到暫時的困難的時候,不能被暫時困難所打到,高校應當幫助他們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端正人生的態度,正確認識面對的困難,不斷進行自我調節,用一個十分積極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生活、學習等方面遇到的困難。高校老師要和大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學生在當下階段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的各方面情況,弄清楚大學生面臨的各方面的困難和壓力都有哪些,及時引導大學生解決困難,同時,要高度重視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心理健康存在問題之后要及時進行疏導。
(二)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大學生所處的環境會對大學生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一個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就可以讓大學生建立較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減少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等等,最大可能的減少自殺出現的可能,因此,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開展多種文體、學術等活動,在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的同時,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引導大學生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讓大學生多和社會進行接觸,讓他們在社會中得到鍛煉,從而更為正確的來看待社會、看待自己的人生;與此同時,要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人員,及時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對他們進行疏導。
(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學習觀
目前,很多大學生對就業期望很高,將自己的目光瞄準發達的大城市、大企業,對一些欠發達的小城市、小企業不屑一顧,對自己未來職業理想化,這些觀念是比較落后的觀念,在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了,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地點的時候,優先選擇的往往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經濟發展速度的大城市,他們總是認為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更多,可以更快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使得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就業壓力更為嚴重,在選擇就業企業的時候,優先選擇的是大企業,這就加大了大城市、大企業的競爭,更容易產生就業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就業觀,改變原有的就業觀念,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的時候,轉變原有的就業觀念,放眼長遠的利益,把自己對職業的期望和社會的需要統一起來,面向未來,不出現好高騖遠的情況,也不會面對社會消極被動,用一個積極的健康心態來面對就業問題。
同時,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大學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環境等都和初中、高中不同了,在初中、高中,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管理者的形象,這個階段的學生需要的更多的是管理,需要老師告訴學生應當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而在大學階段,老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引導者的形象,在這個階段,學生擁有的是更為輕松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中自主學習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學生就應當轉變原來在初中、高中的學習觀念,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念,積極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避免出現一個消極的態度來面對大學階段的學習,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四)提高大學生心理受挫能力
大學生心理受挫能力較弱是出現自殺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預防大學生出現自殺行為,就需要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提高大學生自己的心理受挫能力,挫折對于每個人都是肯定會遇到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出現挫折的時候,要引導大學生冷靜的面對挫折,保持一定的理智,不能被挫折打垮,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不斷戰勝困難和挫折,認識到困難和挫折只是暫時的,是一定會被戰勝的,在引導大學生認識到這個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分析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在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更為冷靜的進行分析處理解決問題。
[1]韋青松.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9):88~90.
[2]王敏,王維宏,吳曉紅.大學生自殺現象及其問題解決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5):60~62.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