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與創新
邱 君
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走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學習方面都十分優秀,但是由于沒有經受過社會上的鍛煉,加上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生長環境優越,因此心理往往比較脆弱。許多學生在進入高等學校之前沒有離開過家庭,因此對高校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性,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溝通,合理安排大學生活,建立自己的目標,避免學生在大學期間出現的迷茫不適。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
(一)服務體系不完善
高等學校在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實行過程當中,通常沒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學服務體系,學校也沒有建立專業心理健康教學團隊,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很多并不是專業的心理學教師,一部分教師甚至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而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或是輔導員擔任的。這些教師并不具備心理學專業的知識,往往在教學上只是簡單的講解一些教科書上的知識,因而教學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學校也缺乏心理咨詢室等機構的建設,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對心理健康不重視
部分學校的領導并沒有充分意識到沒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覺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學校的就業率無關,因此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并不重要,對學生也沒有什么幫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沒有花費心思去經營,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態不關注,學校在安排心理健康課程時也是敷衍了事,不僅課程安排少,也沒有嚴格的考核,流于形式。心理咨詢室沒有人值班的現象也經常發生,甚至許多學生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機構,因此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學生的心理需求
當前高校的學生大部分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在成長中生長環境比較優渥,同時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又十分的渴望結交朋友,但卻存在不善于與人溝通的情況。他們處在一個市場高速發展的階段,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因此他們需要更好的適應能力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電子產品的誕生和發展讓學生的溝通方式發生了改變,學生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都是家長和老師不能理解的,他們有著便捷的溝通設備卻總是感到孤獨,因此,學生更加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專業的心理幫助,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網絡時代的需求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現實中溝通交流的問題,大學校園是“宅男”、“宅女”的集中地,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學生越來越喜歡在課余時間獨自待在寢室,打游戲,聊天,而忽略了現實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學生在網絡上獲得了許多的知識,同時也形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開始過度的依賴網絡社交、網絡游戲,長期熬夜,不愛出門等,因此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幫助學生良好的使用網絡,養成好的上網習慣,回歸現實。
(一)優化課程結構
學校對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視是提升課程效果的第一步,學校在對課程的安排方面要盡可能的科學合理,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課程安排,讓學生系統的學習心理健康課程,加強對心理健康課程的考評,保證心理健康課程能為學生的生活提供幫助。同時學校要組織開展課外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促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例如可以組織連個不同班級之間的活動,讓學生結交更多的朋友,學會與人溝通。
(二)建立心理教育隊伍
高校應該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心理教育隊伍,聘請專業的心理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些教師應該具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學知識,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定期組織教師的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開展心理健康教學講座,組織教師與其他學校的教師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溝通交流,讓教師更加了解學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完善心理教育體系
要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幫助,僅僅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達和溝通還是不夠的,而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之上還要建立心理咨詢室,方便學生隨時進行咨詢,尋求幫助,也可以辦一些心理健康的校園刊物,解答學生生活中的困惑,引導積極向上的生活,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成立生理健康管理部門,組織心理講座以及相關的課外活動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當前科技的發展使得學生正常生活中溝通越來越困難在高等院校表現尤為突出,初入大學的不適應以及溝通交流障礙,學習壓力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我國的高等院校現在普遍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應該積極進行該項課程的的改革,對課程進行優化,提高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建立心理咨詢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來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1]馮春,辛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維模式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4).
[2]呂靜.從宏觀到微觀: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啟示[J].教育導刊,2012(06).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