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千惠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淺析肖邦《e小調瑪祖卡舞曲》的音樂風格特征
宮千惠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肖邦是歐洲音樂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浪漫主義音樂繁榮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鋼琴文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瑪祖卡舞曲是和波蘭民間音樂聯系最密切的體裁,肖邦把畢生經歷都放在了瑪祖卡舞曲上。本文以肖邦《e小調瑪祖卡舞曲》(Op.41No.2)為研究對象,簡要闡述其音樂風格特征,并為演奏者提供良好的建議。
肖邦;瑪祖卡舞曲;音樂風格
瑪祖卡舞曲取材于三種民間音樂,分別是瑪祖爾舞曲(Mazur),庫亞維亞克舞曲(Kujawiak)和奧別列克(Oberek)。這些舞曲音樂都是三拍子,重音常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肖邦在創作瑪祖卡舞曲時,有時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舞曲混合使用,有時是把這幾種舞曲先后并列使用,處理得非常自由。因瑪祖卡舞曲是最具波蘭民族性的音樂體裁,所以肖邦用瑪祖卡舞曲來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思念之情?!秂小調瑪祖卡舞曲》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首,下面就《e小調瑪祖卡舞曲》的音樂風格特征展開分析。
瑪祖卡舞曲中的每個樂句,都有一種引申和發展的可能,從這個特征我們可以得知,肖邦喜歡即興發揮。他經常用一系列的裝飾音來表現主題,這就使得瑪祖卡舞曲具有民族性?!秂小調瑪祖卡舞曲》創作于1838年末,是肖邦抒情性瑪祖卡舞曲中最優美,也是最憂傷的一首。裝飾音的使用是《e小調瑪祖卡舞曲》的點睛之處,這些裝飾音與音域相對狹窄的古典裝飾音截然不同,并且能夠巧妙地和旋律結合起來。雖然這首瑪祖卡舞曲非常短小,但是其中蘊含的情感很濃重,且變化細膩[1]。
這首瑪祖卡舞曲的主題緩慢,但又富于歌唱性,它質樸、哀傷,且充滿憂郁。在肖邦的瑪祖卡舞曲中,這種來源于內心的情感傾訴是非常少的,而這種情感在這首短小的瑪祖卡舞曲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樂曲的調性是不明確的,正是這種不明確的調性才更好地把作者憂郁的情緒表達了出來。比如說,樂曲的一開始用了#g,看起來像a小調,兩小節之后又出現了#d,有著e小調的花奏,然后又將e小調的#f音還原,就形成了降低II級音的弗里幾亞調式,對于中古調式的運用使瑪祖卡舞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如譜例1所示:
例1:e小調瑪祖卡舞曲(1-11小節)

《e小調瑪祖卡舞曲》不像別的瑪祖卡舞曲那樣熱烈歡快,樂曲之中帶著一絲悲哀和憂愁。在第30小節中,音樂的強拍明確地落在第二拍上,但在接下來的兩小節中,重音移動到了第一拍上,到了第33小節,重音又回到了第二拍上,旋律在后面還進行了下行模進,重音和節奏也在不斷變化,好像是雨過天晴天空中出現的那一抹彩虹,這一瞬間就像肖邦又回到了故鄉波蘭,沉浸在幸福之中。譜例2如下:
例2:e小調瑪祖卡舞曲(30-36小節)

然而,這一切非常短暫,還沒有等人們盡情享受到它的美時,便悄然消失了。優美的旋律經過關系小調的離調之后,便回到了#d音的主題,它的力度不斷增強,為樂曲主要主題的最后再現做了準備[2]。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在結構上大多采用了ABA的三部曲式,但《e小調瑪祖卡舞曲》卻和別的樂曲不同,采用了對稱倒置的形式,也就是說它的結構圖示不是(AB)+C+(AB)的標準的三部曲式,而是變成了ABCBA,與回旋曲的曲式結構相似。民間音樂對于和聲的運用是非常簡單而又單一的,而肖邦把這種單一的和聲色彩變得更加豐富,因此瑪祖卡舞曲被稱為“半音和聲百科全書”。我們所熟知的半音進行一般都在主旋律中出現,肖邦創造性地將半音進行運用到了中聲部和低聲部,他在瑪祖卡舞曲中所運用的和聲效果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為瑪祖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首《e小調瑪祖卡舞曲》主要主題的再現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使這首瑪祖卡舞曲成為肖邦同類作品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首。肖邦不像往常一樣將主題平靜地再現,相反地,再現主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力度上,從開始的p變成了ff,織體變得更加濃重,副屬和弦的主音e在上方持續著,低聲部用這個和弦的七度音取代了主音,增加了和弦音響的不穩定性,而主旋律卻出現在了整個和弦音的中間部分。如譜例3所示:
例3:e小調瑪祖卡舞曲(53-68小節)

這所有的一切導致了主題性格從悲哀轉變為憤怒[3]。積壓在心中的憤恨此時都通過音樂傾瀉出來,這種精神上的強烈呼吁使樂曲達到了頂點,對我們的心靈具有強烈的震撼,仿佛我們變成了肖邦,在和他一起吶喊。
關于這首《e小調瑪祖卡舞曲》的淵源,波蘭音樂家亨利克·奧平斯基曾經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他認為這首瑪祖卡舞曲的主旋律和波蘭民歌《手挎玫瑰花籃的少女》的主旋律很相似[4]。如譜例4所示:
例4:《e小調瑪祖卡舞曲》主要主題與民歌《手挎玫瑰花籃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