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論織金縣官寨苗族鄉小妥倮村跳花坡民俗及其音樂研究
劉麗娜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跳花坡是黔西北苗族地區最隆重的民俗節日,也是苗族一個古老的節日,已有數百年歷史。小妥倮村跳花坡屬苗族歪梳苗支系,無論服飾、語言都有獨自特色。跳花坡內容豐富,不僅有山歌獨唱、對唱,還有蘆笙獨奏、蘆笙舞等活動,是民俗學、人類學研究的珍貴史料,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根據筆者2016年農歷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一參與織金縣官寨苗鄉小妥倮村為時三天的花坡節,探究“跳花坡”這一民俗節日的特殊價值與意義。通過對“跳花坡”的過程描述,闡釋音樂在其節日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跳花坡;小妥倮;民俗;音樂
織金縣是貴州省畢節市下轄縣,坐落于貴州中部偏西地帶,屬于黔中經濟核心區。北邊與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毗鄰,東靠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接安順市西秀區,南鄰安順市普定縣,西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納雍縣,地處烏江上游六中河與三岔河交匯處三角地帶,擁有豐富的自然物產資源和礦產資源。其中特產苡仁米與竹蓀的營養價值極高;織金縣還是待開發的大型無煙煤基地,也是貴州省三大磷礦之一;農作物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麥、烤煙、茶葉等為主。風景秀麗,依山傍水,氣候宜人。有著名的世界溶洞織金洞,小妥倮村是織金縣官寨苗族鄉的一個苗族自然聚居村落,位于縣城東北部,據縣城約19公里,與織金洞、織金大峽谷接壤,是織金縣最具特色的苗族村落之一。織金縣是畢節地區苗族人口最多的縣轄,分別分布在8個民族鄉及其余鄉鎮上,其中官寨苗族鄉的苗族人口數量居多。
苗族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語言、服飾、宗教信仰、節日節慶、風俗習慣等文化,因語言、服飾、區域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支系。織金縣苗族主要分為五大支系,即: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白苗、長角苗五個支系,而小妥倮苗寨則屬于五大支系中的歪梳苗支系,主要因其服飾、發飾等打扮的不同而得名。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一般女子會將頭發盤起來,在頭上插上一把梳子作為發飾,梳子并不位于頭部的正中央,而是位于頭部的斜上方,因此而得名歪梳苗??椊鹂h擁有豐富而多彩的民間文化與民俗節日,隨著織金洞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對苗族工藝的興趣。小妥倮村以蠟染與刺繡著名,許多本國及外國游客對其贊口不絕。在小妥倮苗寨隨處可以看到苗族姑娘們身著精致的苗族服飾端坐于窗前染布或刺繡,小妥倮苗寨由此稱為織金縣苗族蠟染及刺繡等手工藝品基地。蠟染的材料由植物板藍提煉而成,先用板藍煮水再用石灰點制,再經加熱生成沉淀,制成蠟染材料,再將材料用于白色布匹上繪上花、鳥、蟲、魚、獸、波紋、方、圓、菱等幾何圖案,放于染缸中染成靛青色或淺藍色,然后將布匹上的蠟煮掉,便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花紋。這是苗族值得傳承與創新的民間工藝,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而在苗家人的平日生活中,有許多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如:三月三祭山節、端午節、重陽節、跳花節等節日,其中以跳花節最為隆重。跳花也稱“跳花坡”“跳場”,是集音樂、舞蹈、體育競技、貿易等與一體的民俗節日活動,跳花時所舉行的跳花項目與內容也因時間與地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年中舉行跳花節近十余次,其中有正月跳花、二月跳花、三月跳花、五月跳花、六月跳花、七月跳花、月半跳花等,而月半跳花是織金縣場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表演內容也最為精彩的跳花節。
跳花不僅是織金縣苗族同胞歡聚一堂的民俗節日,也是整個黔西北苗族人民按照一定時間、地點安排的隆重節日。2016年三月中旬,有幸參加了織金縣官寨苗族鄉鄔家山小妥倮苗寨跳花節,場面及其熱鬧,整個花山人山人海,是一場苗族歌舞音樂文化盛宴。由此,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談本人認為跳花坡這一民俗節日對人們具有的特殊生存價值及意義。
(一)跳花坡的由來
傳說跳花坡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是苗族同胞世代傳承下來的節日,對于“為何跳花坡”?在小妥倮當地有多種多樣的說法。第一種說法,以往因交通的不便,各地的苗族親友們很難團聚在一起,為促進親友間的友誼,則通過跳花坡這種方式將各地同胞團聚在一起。第二種說法,跳花坡是青年男女相識、相知到相戀的場所,以跳花坡作為媒介給男女青年提供認識的機會。第三種說法,傳說當地如有不能生育或缺男丁的村民,寨中便舉行跳花節廣邀各地苗族親友跳花熱鬧,最后將跳花時圍跳的那棵花樹贈予村中不育人家,便可使家中增添兒女。以上的三種說法是通過對當地村民的訪談中得知,各地說法不一。不難看出,跳花坡實際上是一種娛樂性節日,無論是為了增進民族友誼,還是作為男女青年戀愛的媒介,以及宗教色彩極其濃厚的敷衍子孫后代,跳花坡的形成在今天看來,都是人們在閑暇之余的娛樂性節日。人們通過跳花場上的表演,達到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精神上的放松與享受,而這種娛樂性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娛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娛樂性的后面又表現出極其深厚的文化意義。這種節日是一個民族擁有豐富文化的象征,更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的產生值得人們尊重,更需要子孫后代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二)跳花坡的過程
跳花坡作為苗家人的大型傳統節日,苗家不論男女老少、孩童儒人都要去往花坡現場。小妥倮苗寨跳花是織金縣規模較大的花坡之一,此次跳花坡需準備三天,三月十七(農歷二月初九)為踩場,踩場當日主要準備次日跳花坡的場地布置;三月十八(農歷二月初十)為正場,便是正式跳花這一天。三月十九日(農歷二月十一)為掃場,主要是清理和打掃跳花場地。在小妥倮當地,每年二月初十這一天,由當地鄉長和寨中負責人主持,節日一到便將事先準備好的花樹置于花坡或花場的中央,樹上掛滿色彩斑斕的花,花樹選擇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樹,樹上掛一串鞭炮,吉時一到,便將鞭炮點燃,跳花坡正式開始,整個跳花時所表演的節目都是圍繞著花樹進行。開場由一名中年蘆笙師傅吹蘆笙,帶領若干婦女們跟隨蘆笙師傅圍著花樹手舞足蹈,場面極其熱鬧,圍觀的苗族同胞們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開場結束后有來自各地的苗族同胞演唱苗歌,有山歌獨唱、對唱,還有當地表演者所表演的蘆笙合奏、蘆笙雙人舞等精彩節目。而花坡場上最有趣的就是對歌了,青年中年男女各三五人團坐在一起,小放歌喉,所唱歌曲內容有表達情義的情歌、有敘述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敘事歌。還有來自其他村寨或其他地區的苗族親友們的表演,有來自大方縣、納雍縣、黔西縣、威寧縣等的民間歌手,也有來自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同胞的參與,以表示衷心的祝福,展現出天下苗族一家親的熱鬧場面。而最精彩的環節是則是蘆笙舞,分別由兩人吹起蘆笙邊吹邊舞,場面極其激烈,是造成整個花坡高潮的精彩表演。以往的花坡場上會設有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競技項目,但小妥倮苗寨因場地的原因沒有開展體育活動。散場之后,寨中主人家會邀請各地的親朋好友到家中招待食宿,借此聚會增進感情,而未婚的單身青年男女則借此機會與對上眼的對象攀談,增加更多的了解,以求相識,締結良緣。而老人們,則與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友們閑聊、拉拉家常。
民俗是研究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人民大眾生活、文化知識和風俗習慣的一門科學。跳花坡作為黔西北地區苗族的傳統風俗節日,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個民族的傳統風俗節日,是在本民族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歷經不同的社會形式、經濟環境、宗教信仰、歷史變遷等方面的發展和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這種風俗節日不僅保存了民族文化,并且強化了人們的民族意識。通過舉行傳統風俗節日,跳花場上苗族同胞的精彩表演,不僅增進了苗族同胞的自豪感,強化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力量,同時也促進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融合與友誼。
音樂在整個花坡活動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開場的蘆笙舞,過程中的蘆笙合奏、歌者的民歌對唱等,音樂與舞蹈始終貫穿在整個過程中,下面從以下三個方面簡單闡釋跳花坡中的歌舞音樂:
(一)蘆笙
蘆笙在跳花坡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跳花坡的過程中,由蘆笙開場,接著跳蘆笙舞、斗蘆笙、蘆笙合奏,蘆笙烘托了整個節日的氣氛,是使節日的場面更加歡樂和熱烈。蘆笙作為苗族的傳統樂器,生動地豐富了花坡節的民族音樂文化,其制作與取材也非常精致。從外部結形態上看,小妥倮苗寨的蘆笙有大、中、小、六管與七管之分,七管蘆笙的音域比七管蘆笙的略高。蘆笙由苦竹制成,六管蘆笙由竹管、笙斗、共鳴管組成,竹管插入共鳴管中,吹管拆開可與笙斗分離,吹奏時安裝上即可。吹奏時,雙手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按住音孔,吹奏時氣流由吹管進入竹管內振動簧片,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階,可吹奏出五聲音階。形制的差異造成音域的不同,大蘆笙的音域低沉、中蘆笙的音域比大蘆笙略高、小蘆笙的音域又比中蘆笙偏高,大、中、小蘆笙齊奏時,高、中、低音齊全,層次清晰。蘆笙又講究和聲性,吹奏時,吹2時同時吹5、吹低音6要同時吹6、吹3時同時吹1,聽眾在聆聽時,能清楚聽到骨干音,和聲的效果是為了使蘆笙的音色呈現多樣化,具有豐富的音響效果,六管蘆笙無論大、中、小都可以吹奏出五音,音階相同,只是音高因形制的不同而已,下面以六管小蘆笙為例,從長度、音域等方面簡單了解基本情況:

六管小蘆笙左排第一管 左排第二管 左排第三管右排第一管右排第二管右排第三管長 度 59cm 86cm 76cm 52cm 63cm 70cm音 名 5 6(低音)1 6 3 2吹 管 32cm 笙 斗 28cm
在小妥倮的跳花坡活動中,就有蘆笙與竹笛合奏,代表曲目《染花情》,由四人蘆笙隊與一人竹笛共同完成,笛笙合奏使整個花坡的氣氛顯得非常熱鬧。齊奏時,曲調速度緩慢,輕快自由,節奏規整,聲音圓潤悠揚。在曲式結構上大多是首尾一致,中間多變的模式,也有首尾不一的,如:ABC、ABBC、ABBCCD等幾種曲式,也有同一曲調不斷反復的形式。
(二)蘆笙舞
蘆笙舞是花坡場上最精彩的活動環節,苗語稱“梗梭充”,即花坡蘆笙舞,是集音樂與舞蹈于一體的高難度表演。在小妥倮跳花節中,我們不難看出蘆笙舞的豐富多樣。首先,開場的花坡蘆笙舞,由一人手吹蘆笙帶領婦女們圍著花樹手舞足蹈,苗族同胞們興高采烈、熱情奔放,舞步與蘆笙曲調統一和諧,氣氛熱烈,場面極其隆重,由幾十名身著苗族服飾的婦女圍著花樹旋繞舞蹈。蘆笙曲調的速度緩慢,四二拍,婦女們表演簡單的擺手和踢腳動作。舞步歡快營造歡聚一堂的喜慶氣氛。而另一種花坡舞則表現得比較激烈,由兩人邊吹邊表演高難度的舞蹈,有斗蘆笙的表演成分,表演動作難度極高,舞步剛勁有力,蘆笙的曲調也有極大差別。蘆笙雙人舞的曲調輕快、節奏急促,表演者所吹奏的曲調一致,蘆笙雙人舞營造了整個花坡節的高潮,舞者的精彩表演帶動觀眾的情緒和熱鬧的氣氛。
在織金當地,蘆笙舞無處不在,除花坡蘆笙舞以外還有其他的蘆笙舞類型,例如舉行喪葬禮儀時也常跳喪事蘆笙舞,同時還要敲擊木鼓跳木鼓舞,以表示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悼。
(三)民歌
在小妥倮苗寨跳花坡的過程中,山歌的演唱是不可缺少的,演唱的形式極為豐富,有男女生獨唱的山歌、也有對唱情歌。凡是來參與跳花的親朋好友都會在花坡場上唱起山歌,歌詞內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描述酸甜苦辣的敘事歌,也有對異性表達愛意的情歌。歌曲曲調婉轉,大多是同一曲調反復唱不同的內容,節奏規整,尾句一般使用平穩的托腔,具有貴州黔西北地區平腔山歌的特征,音域較窄,歌詞多以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為主要目的,極賦情感性,部分山歌用真假嗓交替的方式完成。歌唱時有真聲、假聲、喉音、滑音等演唱技巧?;ㄆ聢錾献顬闊狒[的是山歌對唱,有單身青年男女對唱、也有中年男子與婦女對唱,對歌時,由三五人團坐在一起,由兩名青年男女或者中年男子、婦女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進行對唱,青年男女大多是向對方傳達愛意,希望通過歌聲得到對方的賞識,而中年男子、婦女大多對唱的是生活中的趣事或無奈。在對歌時,觀看的村民也趁機吆喝哄笑助興,場面極其熱鬧。男女對歌時,所唱曲調一致,只是歌唱的內容不一致。在當地,許多夫妻都是通過花坡場上對山歌相識、相知、相戀,最后獲得美滿婚姻的,因此,唱山歌已經成為傳統,世世代代相傳至今,是歌唱民俗,民俗中既有音樂,音樂中也體現民俗。花坡場上的山歌唱出了苗家人的心聲、唱出了對生活的憧憬、唱出了對親朋好友到來的歡迎,對山、樹、木、神的崇敬……織金山歌的種類與內容形式多樣,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瑰寶,有訴說故事的敘事歌、情歌、酒歌、勞動生活歌、兒歌、婚嫁歌等歌種。在小妥倮當地,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聲喊歌”的說法,閑暇之余,人們也會唱起山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綜上所述,在小妥倮跳花節中,民俗中有音樂,音樂中又有民俗。在遠古時期,人類的民俗和音樂是共時共生的一個整體,所有的音樂都具有實用性的,都包含了民俗的內容。對于黔西北苗族跳花這一古老的民俗節日,需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發現其價值和意義。傳統是條河,承載了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跳花坡這一民俗節日在歷經苗族的不斷遷徙和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能傳承至今,足以說明這一民俗事項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無形精神力量的體現。而跳花坡中的音樂成分象征著苗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現了苗家人獨特的藝術風情,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1]李廷貴,張山,周光大.苗族歷史與文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3]龍厚華,肖遠福.畢節地區苗族百年實錄[M].政協畢節地區工委,2007.
[4]潘年英.民族 民俗 民間[M].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
[5]鳥居龍藏.國際視野下的貴州人類學《苗族調查報告》)[M].貴州大學出版,2009.
劉麗娜(1993—),貴州畢節織金人,貴州師范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