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的反省

葉檀
葉檀,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曾獲《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領袖、中國證券市場20年回顧與展望論壇20年最具影響力財經傳媒人獎等獎項。主要從事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金融等領域寫作。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戰爭》。
股票市場再次恐慌時,2016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16日在證監會機關召開。投資者密切關注證監會主席肖鋼說了什么,背后的含義是什么。
這是肖鋼的自省,監管層的自省,也是決策層對于近兩年股市的思考。隨著思考的深入與公開化,中國的市場與監管體制會發生劇烈的變化,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止中國市場化與中國化的結合。
肖鋼先生直白地表示,中國股票市場是不成熟的,從任何方面來看都不成熟。股市異常波動充分反映了我國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備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場體系、不適應的監管制度等。如此不成熟的市場,使用成熟市場的理論進行指導,只會離市場化越走越遠。
這同時也是一份直白的檢討,證監會主席公開宣布,股市異常波動也“充分暴露了證監會監管有漏洞、監管不適應、監管不得力等問題”。
未來股市政策會更加務實、更加嚴厲,不會沒有漏洞,漏洞的縫隙會比較小一些。
監管上處理好四個關系,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實體是本,虛擬經濟過度投機、“脫實向虛”、“自娛自樂”,都是在給自己挖坑,一時的興奮之后必然伴隨著難以控制的不安、恐懼。中國側重于發展金融市場是不合適的,目前的中國相當于一戰前的美國,實體經濟、制造業與圍繞著制造業升級制度變遷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改革必須圍繞這個目標服務。
發展與監管的關系似乎更側重于監管,監管部門必須強化監管本位。在我國特定的市場環境下,還必須特別關注資產價格虛高的風險。監管部門強化監管本位似乎是句廢話,實際上是核心,監管不是介入交易,監管也不能異化為對交易機構的管理權之爭,資金控制權之爭,監管變成對某些市場偏好的縱容與溺愛,甚至成為某些機構、某些人的獨食。
經歷大起大落后,創新與風險管理的匹配度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動輒以美國、英國的高頻交易、期貨交易作為創新的理由,這是虛空的不存在的理由。中國的交易土壤、法律與制度與英美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中國的創新體現在控制風險、準確定價、嚴肅法律的前提下,提高市場效率。創新不是唱歌,一種交易模式必須符合中國的土壤,效率有明確提升、更重要的是風險可以控制,不被個別人、少數機構左右。
風險會外溢,一個產品的創新風險可能會外溢到整個市場,杠桿會外溢到基金、信托、銀行,相應的,銀行的杠桿風險等也會外溢到股市,中國股市用高杠桿是對不專業投資者的又一輪屠殺。
風險外溢會成為重要的考量,并且制定完善系統性風險的跟蹤、監測、預警、處置工作機制。這也就必須帶來一個結論,創新是全方位的,不僅是產品業務創新,還包括經營機制與內控機制的創新,還有監管體制機制的創新。所有的創新形成一片土壤,適應中國的交易模式,形成良好生態,這是植物生態原理相同,一顆雨林的種子不適合在高原上播種。
處理好借鑒國際經驗與立足國情的關系。發展我國股市需要學習借鑒境外市場的有益經驗,但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市場的特點與規律,不照抄照搬。同時,要善于借鑒國際經驗,對境外市場行之有效的做法,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不僅要借鑒國外產品創新的經驗,也要借鑒其有效監管的經驗。
后一段話似乎是為熔斷量身打造的,其實高頻交易等手段何嘗不是如此,為什么美國有熔斷有高頻交易,為什么美國想修改而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修改。目前我們看到的熔斷的后果,有幾個明確相互關聯的因,如果美國金融能力不是在全球第一,如果美國的金融風險不是由全世界承擔,如果美元沒有世界第一的鑄幣稅,美國不會以華爾街之狼為自己挖坑。2008年挖坑的后果由全球承擔。
證監會總結的成績,一言以貫之,融資、融資,再融資。這是股票市場的成績,但市場下行時,公司也要瘋狂上市,成本與風險體現在什么地方?
接下來是注冊制,沒有集體訴訟制度的注冊制,定價可以輸送人情的話,如果一年內上市公司變臉有什么懲罰,沒有時間限制、成本極高的中介補償如何持續?
經過這兩年的巨震,中國的市場發展與監管模式將發生巨變,更加務實、更加看重中國的實際。希望證監會的總結不是為了應對上級,不是為了聽贊譽,而是讓中國的市場化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