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叢曉輝
回不去的大院生活
文 | 叢曉輝
故鄉的概念是多維的,很多人的故鄉是一群有著相同姓氏的人的聚集地,一群操持著同樣語言的人的地方。這樣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是絕大多數人心中的故鄉。我的故鄉卻沒有這些,男人一律叫叔叔,女人一律稱阿姨,大家溝通的共同語言基本是普通話,姓氏更是五花八門。

對于我或者我的發小來說,故鄉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或者對于“根”這個地方,是沒有什么感情指引的。我出生于湖南長沙國防科大的附屬醫院,我的發小們也都出生于這家醫院,同時他們也是我的幼兒園同學、小學同學以及鄰居……是的,我們就是那個年代的大院孩子,我們的父母都是同事,我們的兄弟姐妹都是同學。因此,當我十三歲那一年跟隨父母轉業回到“老家”江蘇徐州的時候,并沒有回到“故鄉”的感覺,可能對于我來說,我的故鄉應該就是長沙。
我是在費翔的那首《故鄉的云》紅遍大街小巷的那年離開長沙的,所以每每聽到這首歌的旋律,腦子里總會有一幅畫卷緩緩舒展:母親忙著整理東西;父親在跟同事們告別;而我們這些熊孩子依舊沒心沒肺地東家竄西家,偶爾談到的“重逢”,那畫面都是:我曉得你家電話咯,我曉得你家門牌咯,我們很快就見面的咯……不過真正的重逢真是用了好久好久。
雖然我生長在長沙,也從心底覺得長沙才是我的故鄉,但實際上我在長沙生活的那些年里,活動軌跡基本都在“大院”里,現在閉上眼睛我還能“看到”我們幾個小伙伴,在衛兵把守的大門口商量著,敢不敢一步跨過門口的警戒線,仿佛那邊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大院”就是個微縮小城,里面什么都有,幼兒園、學校、醫院、食堂、郵局、服務社、影院、面包房、煤氣站、電視臺,甚至還有好幾個冰棍廠……對于那時候的我們來說,“大院”已經“大”得足夠完成一切探險,反而比岳麓山和湘江更有吸引力。大院的生活每天都是按部就班,非常有規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早晨起來之后去奶站取牛奶。頭天晚上,各家會把裝牛奶的器皿放在奶站的架子上,而第二天早上去取的時候,里面已經裝好了各家定的數量。小時候的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那些瓶瓶罐罐上并沒有寫明“張家一斤”“李家三兩”,為啥奶站的那位阿姨可以在幾十個器皿中準確認出那些罐子的主人,并且準確記得應該裝入幾斤幾兩呢?我想,應該不能用“唯手熟爾”來解釋吧,也許是在大院里,人和人的關系更走心吧。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大院里是最真實的寫照。樓上的張阿姨是我幼兒園的園長,我小時候說話晚,兩歲半還不肯開口,她比我母親還著急,不但經常過來逗我玩,觀察我的語言發展情況,她還肩負起“開導”我父母的任務,據說她經常會說的一句話就是:“即便這孩子將來是個啞巴,你們也不能不養他,如果你們真的不想養,送給我,我來養!”每次和父親母親回憶起這段,母親都會說,你張阿姨要是知道你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對著話筒說話,不知道會多驚訝!樓下的任叔叔是“大院”里最好的牙醫,七歲的時候,我跟小伙伴玩的時候摔到深溝里摔斷了門牙,通常的做法就是拔除牙根重新做假牙,但是他沒有,他說我還小那樣可能會影響面部肌肉的發育,所以,他堅持給我做了一年多的根管治療,最終保住了我的牙根……很多很多這樣親切的叔叔阿姨,隨著“大院”的變革,也漸漸失去了聯系。
當你身處一座城市的時候,通常會忽略掉身邊的一切,而當你離開它千萬里,需要跋山涉水地去靠近它的時候,那些突然而至的嗅覺和味覺,就自然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故鄉帶給人的總是平靜與舒緩,與眼下的生活相比,自然而然就變成一種情懷。
前幾年,終于有機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回“故鄉”長沙。當我們循著小時候的足跡去北正街吃米粉,卻發現已經一句長沙話都不會說了;當我們回到“大院”,卻發現小時候覺得怎么走也走不到頭的大路,也不過就走上個七八分鐘……故鄉,原來在離開的那一刻就永遠定格,所以才會有無法循路返回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