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偉圓
留守故鄉的日子
文 | 偉圓
故鄉對于一個游子而言意味著濃烈的思戀,那里有太多小時候的記憶。在離開故鄉的第九年,有些人有些事已經不復存在,它如同逝去的時光,只可懷念,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我應該算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留守兒童”,童年時期的我是一個故作深沉的老小孩,因為深沉,我被長輩們視為懂事的孩子。不調皮、不亂花錢,不奢望新衣服、新鞋子。這種種應該在童年發生的一切都與我無緣。那年冬天很冷,睡眼朦朧間隱隱聽到廚房的動靜,這是媽媽外出務工的第一天,我和爸爸送媽媽去縣城坐車,摸著黑不發一言地走到車站時,天已經亮了。我和媽媽在車上望了很久,看她的眼睛一直就濕潤著。我故作堅強地說了句“媽媽,不哭,等你回來”。目送離開的汽車,身為孩子的我還是沒忍住,在爸爸的懷里大哭。再后來過完年,爸爸也去媽媽務工的地方。那年我5歲,也是我留守時光的開始。現在想想,一晃20多年了。


后來上學那會兒,我話不多。學校里面也不太和同學老師溝通。回家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學習的事情也總是只有大伯過問,那時候覺得大伯真的“神通廣大”。考砸了,他總是第一個知道,挨揍肯定不會,批評那是逃不掉。父母不在身邊,姑媽體諒我的生活,逢年過節總是給我買很多衣服鞋子。堂姐那時還年輕,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只好和她溝通,現在想想,我還真是個“百家兒子”。畢業后我離開故鄉。18歲本該還是繼續求學的年紀,雖然成績很好,但我放棄了。至今長輩們還問起原因,理由有很多,最清晰的應該就是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小時候他們出來務工,無非也就是想改善家庭條件。留守其實就是一場錯過,等我出來工作了,能養家了,但他們老了,他們想回故鄉了,而我卻回不去了。
回首童年的故鄉,總有那么幾個人讓你去想起,愛嘮叨的奶奶、嚴厲的大伯、慷慨的姑媽、溫柔的堂姐。前幾天我回了趟故鄉,因為奶奶走了。不經意間發現親戚們都老了,時光在他們臉上、頭發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也悄然間偷走了我的青春。但有一樣東西它偷不走——思戀。想想生命中很多人也就是,當你覺得有時間,有能力應該去做了,但人已經不在了。
封建社會里奶奶是位童養媳,她一直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教育我。我接她來珠海養老,人來了卻整天嘮叨著要回家,嘴里也是生死之類的話,其實是不想給我們添麻煩。終于去年清明節我們因為她的請求將她送回家,她拉著我的手說:“你是我最小的孫子,我也知道自己剩下的時間不多了。生活條件是好是壞,你們要個孩子”。臨終前的幾個月,她意識都模糊了,所有人都認不出,卻記得我的名字。當我聽到她躺在病床上喊我的時候,頓時覺得什么都晚了。最后的遺愿,我還是沒有完成,回程的路上,我心里一直空落落的,仿佛丟了什么東西,以前這個東西覺得應該是觸手可及的,而現在的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
我們都在有個叫生活的大隊伍中前行,有中途掉隊的,有發奮前行的。而我可能是個在前行中常常回首的那個人,其實我就是在找時光,找回那段曾今丟失的故鄉時光。生活中,失意了你就停下來歇歇,幸福了你也可以停下來回味。時光是個小偷,它偷走了我故鄉的童年,還給我深深的思戀。故鄉猶如一葉小舟,它承載著游子的夢,有個回家的夢。夢里太多的故事,故事里面有太多的人。這些故事在我們這些游子心中就像放電影一樣。有離別、有失落、有悲傷、有懷戀……當燈光亮起的那一剎那,電影結束了。而我們依然還是在時光的軌跡上,我們什么都沒改變,而且我們什么都改變不了。又有多少和我一樣的游子!終究有那么一天,當我們老了,驀然回首,心里的那個“故鄉”,卻永遠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