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李仕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當代陶瓷收藏與藝術家對話
編輯 | 李仕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MODERN CERAMIC ART COLLECTION
中國在影響世界進程的中西貿易當中,瓷器是其中的大項。因為中國瓷器的精美,甚至在19世紀早期還引發了西方對中國瓷器的收藏狂潮。有文獻表明,法國宮廷甚至愿意出售名貴的銀器,來換取來自東方的瓷器。陶瓷藝術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萬法自然的審美、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這些紋飾有許多是陶瓷燒制時天然形成的,各類工藝和釉彩更是令其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品。
其中中國畫對陶瓷藝術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其中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人畫,更是繼承了中國文人的鑒賞學,從而衍生亙古流傳的中式美學。因此陶瓷藝術與繪畫藝術總是并駕齊驅,彼此共生滋養。陶瓷藝術蓬勃發展至今,許多歷代名窯開始對產品改革和創新,許多藝術家的作品漸漸地從傳統陶瓷演變為現代陶瓷,不僅造型、色澤、釉料有所改變,陶瓷上的紋飾和繪畫更是與傳統陶瓷截然不同,可以說當代陶瓷更加地自由抽象。
當代陶瓷可以說異常古老,又異常新穎。它的古老是因為它傳承了古代瓷器復雜的燒制過程,它的新穎是因為有新的創造。只能被模仿和沿襲的傳統是死傳統,而通過創新,把傳統帶向未來的,是活的傳統。所以把當代繪畫的觀念和圖式引入到古老的瓷器工藝中,使古老的瓷器有了一種新的面貌和樣式,一旦它和當代藝術結合在一起,便具備了一種新的發展可能性。當代陶瓷一方面傳承了古代瓷器具有較高工藝性和觀賞性的特點,同時又具備了較強的繪畫性與時代性,成為當代視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無論在器形上,還是在圖像上,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新的創造,形成了與古代瓷器迥然不同的新的藝術趣味。

左正堯
1960年生于湖北,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大學城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陶藝協會會員(IAC)、廣東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評審委員會委員,第11屆、12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復評評委。作品獲首屆廣東當代陶藝大展金獎,中國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創作銀獎,第七屆全國陶瓷藝術評比優秀作品獎,文化部優秀作品獎等。
左正堯的系列瓷藝,雅正、絢爛。從著色技術來說,左正堯的瓷藝屬于青花范疇,是一種典型的釉下彩。釉下彩的難度在技術上是無法知道燒制后的效果,全憑經驗,并在不斷的試驗當中確認各種不同的礦物質材料在高溫后的不同呈現并逐漸固定之,以求穩定。這一點完全不像釉上彩,煉制完畢后再行上色,再用高溫固置,其效果可在目視中完成。
釉下彩不僅要求藝術家對材料有精到的研究,對預后效果有明晰的判斷,更重要的是,恰恰是這種制作當中的不可預見,增加了釉下彩的偶然性,而對這一偶然性的把握,才是關鍵所在。如果沒有相當的審美經驗,幾乎就無法對偶然性做出合理的取舍判斷,也就無從完成一種風格形態上的創造。其色彩有一種自然性,流淌與幻化在表面游走,甚至連一根線也在游離中晃動,無法對焦。這就是一種在觀看中完成的絢爛,而不是表面張狂的斑斕。

TIPS作品收藏作品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天津濱海開發區藝術廣場、澳門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新加坡黑土地美術館、嶺南美術館、嶺南畫派紀念館、古元美術館、莞城美術館、新疆當代美術館等專業機構收藏。
Q&A




Q:您在近期創作里面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A:還是在于對媒材物性尊重的思考,創作中應提倡尊重媒材的物性,宣紙與瓷土,不僅能找到與母語文化相對應的關系,而且,文化中的謙讓,深遠,自然,環境的媒材物性包含其中,這是一種東方的哲學。本質溫和綿長有厚重的深遠,材料本身透出博大開闊深遠的神韻。宣紙與瓷土的敏感,細致入微的反應能讓我們欣喜若狂。
Q:您所提到材料的物性是指什么?
A:要讀懂媒材的物性就要尊重材料的個性,找到與媒材的共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創作時除了有藝術家的智慧,還要有對媒材物性美的追求。以紙本水墨的媒材為例,宣紙是由稻草、麥稈、樹皮、棉花等物轉化而來,先不說植物本身具有的生命之氣與靈性,單就在浸泡、陳腐制作過程中人為投入的呵護與關懷,早已將宣紙的用料關懷成了物的精靈。不同的宣紙,施加同樣的淡墨,反映出來的魅力是不同的。你得尊重宣紙的特性,順應它獨有的品質。創作時不可強求,更不可倒行逆施,尊重媒介在表達中所能承載的寬度與限度,在寬度與限度內,求取物性之美的回報。
Q:我們在看作品時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創作的部分,沒有注意到他用的材料?
A:在陶瓷創作中的發色,這是媒材的美,要表現出這種美,必須找到泥土與器型、釉色、燒成溫度多方面相融洽的點,瓷器燒制有一個預熱升溫的過程,升溫本身就是在與瓷器的對話。需要時間和程序從里到外的滲透和引導媒材的物性美感,瓷器的顏色是被誘發出來的結果,釉下彩瓷的美妙正在于此,這是難能可貴的從瓷土里生長出來的美感高度。
Q:釉下彩的顏色很難控制,難在哪里?
A:釉下彩的著色和釉上彩著色的不同,釉上彩著色,畫上藍色就是藍色,紅色就是紅色,而釉下彩著色,燒制前是無色的,瓷器最終呈現的紅色或藍色,是不同的礦物質在高溫氣氛下所呈現出的色彩反應,不同的溫度燒出的胎體可能偏白或者偏黃,不同的釉色和不同的瓷土的結合,其中的輕重緩急厚薄,變化幽微,最后產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微妙深遠。
Q:您對瓷器創作和對水墨畫的創作感覺,似乎都是一脈相承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A:因為這兩個材料本身是相通有靈性的,與東方哲學理念一致,屬于水性、溫柔綿長的哲學理念。我們一直在向水學習,上善若水,追求水的境界。
Q&A

朱丼
紐籍華人,2002年奧克蘭大學專修油畫,2005年就職于新西蘭國家藝術修復工作室,作品《花樣年華》獲新西蘭藝術家聯展優秀獎,作品《生存狀態》入選第二屆南京國際美術展
作品《雙城記》參加首屆全國美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等。畫風形式詼諧幽默,構思巧妙又極具張力,深受國外內知名企業和個人喜愛并收藏。

《群化》18X48cm

《物質與個體》36X40cm

《微觀世界》18X28cm
Q:您的作品主要是現代陶瓷中哪一種? 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部分你個人有什么偏好?
A:本人之前接受西方的藝術訓練較多,主要以油畫為創作載體,但作為一個生活在外的中國人,更希望能在異域運用本族語言來與之溝通和呈現,而最能呈現中國文化的藝術非瓷器莫屬,這也是我開始陶藝創作的初衷。在創作時我目前以藝術類器皿為主,也就是業界通稱的陳設瓷,以裝飾和觀賞為主,有一定的實用性。我更喜歡運用青花來裝飾它們,因為青花的素凈中透著不動聲色的奢華,單純里又顯出漫不經心的繁復。青花的空靈縹緲中有著洗盡鉛華后的淡定從容,耐讀耐看,它的美是需要一定人生閱歷后才能讀懂的。
Q: 現代陶藝作品層出不窮,您如何定義您的作品?它們更多的是表達您的審美還是內心世界?
A:這是一個多元而個性的時代,創作方式越來越自由和自我,藝術家在創作時更多的也是表達自我對這世界的認知,我在創作時也是如此。或許是個人的經歷,我對這世界的多維性與共生性有著更多的感觸。所以無論是繪畫還是陶藝創作,都在尋求運用簡單語言來呈現一種多維度的空間,這是我對這世界的感知和反省。

敦煌印象系列二高溫顏色釉瓷板70x40cm2015年
TIPS作品收藏
《敦煌印象·悟者》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自在觀音》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收藏、《禪》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收藏、《禪·風》被廣東省東莞美術博物館收藏、《敦煌印象系列三》被華南理工大學藝術館收藏、《敦煌印象》被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收藏、《悟者》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敦煌系列·紅底飛天》被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唐韻》被北美世界日報收藏。
看李勁的陶藝作品會很自然地想到敦煌,但與敦煌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色彩極為“火熱”,釉色斑斕,人物充滿生機。當一件件“火熱”的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時,外表活躍和抽象的語言占據了你的視覺和思維空間,作品的主題也在不斷提示或引發你的感想。但當你控制住你視覺的流動,并安靜下被“火熱”表象而興奮的心情,你就會發現,這些釉色與掩蓋的竟是深層意味的“禪意”。
李勁的陶藝絕不是對敦煌的復制,他善于把握形式與真實之間的關系,釉色顯現出的質量,燒造時的升溫曲線,既被他運用得舒展大方,又保留著創作過程中釉料運用的隨意性。這種寫實與寫意,再現與創造的有機融合,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李勁陶藝創作的理念和審美情趣。
——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

李勁
1989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陶瓷協會常務理事、藝術委員會秘書長、廣州大學當代陶瓷藝術研究所秘書長、廣東省海峽美術館館長。
Q&A
Q:現代陶藝作品層出不窮,您如何定義您的作品?它們更多的是表達您的審美還是內心世界?
A: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還是精神文化,都具有歷史延續性。追蹤時代和尊重歷史,就其社會發展的本質講是有機統一的。在我看來陶瓷藝術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方風格,以及充分考慮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將中華民族儒道文化的深厚傳統與近年來西方文明的當代設計理念融會貫通,也正是我在創作中的思想源泉。
Q:您如何看待當今審美對現代陶瓷的誤區?
A:現代陶藝創作中,陶藝家追求的意外的、偶然的效果,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五花八門的表現手法,燒成方式的藝術魅力就在于燒成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那些釉泡、針孔、斑點。以及不慎造成的塌陷、歪扭、劃道、落渣等,都是一個個“有意味的形式”。這些意外的、偶然的效果,打亂現代文明框架中的種種統一性,沖擊高度物化、極端總體化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回歸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自然,也就是被征服之前的原始自然之中去。
Q:您的作品中是如何詮釋禪宗美學?
A:我喜歡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中停留,對大自然乃至人生充分投射內心的情感,使之幻化為自己所喜愛、所欣賞的空寂無人的禪境和寧靜恬淡的天地。禪宗這種靜默關照,沉思冥想,由于它含有大跨度跳躍式的聯想,由于它是在用全副身心從事物中體驗人的清凈本性,由于它講究拋棄一切俗世功利并提供幽、深、清、遠、淡泊的生活情趣,所以其恰恰吻合了文藝心理學上的直覺、移情、欣賞距離及聯想等審美心理活動;人的感覺超越了具體的物像和情感,馳騁在無邊無際的思想與情感的荒原上,領悟到了平時難以領悟的某種哲理和情感。這樣,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內涵也得到了豐富與深刻。

禪系列一高溫顏色釉瓷板50x50cm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