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重在健脾祛濕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導致損害脾胃。同時,因為降雨的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則人體營養利用充分,反之則營養缺乏,體質下降。雨水過后,氣溫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因此,此時養生最關鍵的是保護好中焦脾胃,健脾祛濕。

俗話說:“春困秋乏”,特別是春日工作時間長了,感到很疲倦,這時可以伸一伸懶腰,會令全身舒展,精神爽快。伸懶腰可使人體胸腔器官擠壓心、肺,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供給身體各個組織器官。同時,更多的血液供給大腦,使人感到頭腦清醒、舒適。因此,伸懶腰是最簡便的養生鍛煉法。這種變化無常的天氣,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乃至心神不安,所以保持情緒穩定對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

健脾祛濕可多喝粥,另外,枸杞、茯苓、芡實、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也有健脾祛濕功效。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濕,在炒菜尤其是一些如菠菜、芹菜、白蘿卜等寒性或涼性的蔬菜時,可以適量放入一些花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而且平時也不要吃一些太寒涼的食物。春季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的水分。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茼蒿、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等。另外,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生活方面要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后天,延年益壽的目的。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讓肝氣慢慢和緩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攝生消息論》中說:“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膜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而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衣物。孫思邈也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民間也有著“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等俗語,可見,在這春寒料峭、濕氣襲人之際,還是要多穿一些衣服,適當地捂一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為了抵御時邪、預防疾病。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