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霞,史天亮
(1.山西安利信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2.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太原 030012)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路線方案研究
潘文霞1,史天亮2
(1.山西安利信工程造價咨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2.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山西太原 030012)
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渾源縣S203(省道大靈線)東坊城至大磁窯段路線方案比選為例,從域社會經濟現狀、地理條件、技術指標等,并結合地方政府總體規劃、周邊路網布局特點、交通量預測結果及用地情況,合理確定路線走廊帶。
路線方案;地理條件;交通量;比選;分析
1.1地形地貌、工程地質
渾源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地貌類型復雜,有山嶺和山谷構成的斷塊山地地貌,還有各種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多種多樣的小型剝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項目位于唐河大斷裂北東側的燕山斷塊之次級構造單元廣靈-蔚縣塊坳西部,主要表現為一個北西向的斷階帶,帶內斷裂為走向北西向的正斷層,斷層面傾向北東或南西。
1.2氣象
項目所在地屬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總特點是:春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降雨少,風沙多,往往出現春旱;夏季雨量集中,但分布不均勻,常常遭受伏旱和冰雹的危害;秋季涼爽,降雨時多時少,年季變化大,多雨年常造成大秋作物返茬和冰雪霜凍的危害;冬季較長,空氣干燥,氣候寒冷,對越冬作物不利。
1.3水文
渾源縣境內主要有渾河、唐河兩大水系,河床年經流量為1.19億m3,注入永定河、海河,項目在終點附近上跨的唐峪河。
本項目預測的遠景交通量主要包括兩部分,即自然增長的趨勢交通量、項目建成后產生的誘增交通量。
根據交通部發布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和《水運、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編制辦法》的規定,二級公路交通量預測年限為擬建項目建成通車后15年。本項目計劃2014年開工建設,2016年初建成通車。基年確定為2012年,交通量按20年進行預測,預測特征年為2016年、2020年、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以2030年預測交通量作為本項目的設計依據。
擬建項目的交通量預測結果(見表1),由表可知,擬建項目在建成通車后15年(即2030年)的預測交通量為8 737 pcu/d(折合成標準小客車)。

表1 遠景年份預測交通量單位:pcu/d
3.1現S203技術指標
現有公路S203,柳河橋環島至大磁窯段線形指標低,設計速度僅為30 km/h,路基狹窄,寬度8.5 m。S203橫穿大磁窯鎮,街道化嚴重;重車比例大以及超載行駛,路面已出現全面損壞的狀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養護極為困難,需全面整治;S203不僅作為渾源縣城、靈丘縣城的聯絡專線,更因懸空寺、恒山兩處著名景區緊鄰道路,節假日旅游車輛常常造成道路暴堵;唐家莊村至大磁窯路段為沿河線,臨恒山一側地形險峻,邊坡接近垂直,同時邊坡坡面風化破碎嚴重,穩定性差;兩側依次分布有懸空寺景區、恒山水庫、恒山景區,均為環境敏感點,對工程的設計施工都提出極高要求。綜合考慮地形地質工程條件、環境因素、施工保通要求,不宜沿舊路改擴建,將舊路留作景區道路,在柳河(唐峪河)西側另辟新線,用作渾源過境公路,并成為新的S203。
3.2新建S203技術標準
根據擬建項目的性質、功能定位、沿線地形地質條件、遠景交通量分析預測結果、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結合縣城規劃,綜合確定擬建路線公路等級采用二級,設計速度60 km/h,10 m,橋涵設計荷載為公路—I級,橋涵與路基同寬。
4.1項目起終點論證
項目起點位于東坊城鄉西側,與改線的S203段順接,并與現有S303相交叉。因S203改線工程已實施,故該位置較明確且唯一。
項目終點位于大磁窯鎮南側,同現有S203相順接。該位置有效避讓了懸空寺景區、恒山水庫、恒山景區、大磁窯鎮,新建里程較短,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而且自該位置再往東南,再無合適位置穿越榮烏高速及唐峪河后順接現有S203。故該終點位置也是較明確的。
4.2備選方案的擬定
項目K0+000~K3+600基本利用縣道X062,K3+600~K6+000也僅有一條干溝可以利用,所以走廊帶比較唯一,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小,故本次K0+000~K6+000未作走廊帶的比選。K6+000之后,因為不同方向穿越翠屏山會導致隧道長度變化較大,提出了K、A、B、C四個方案進行同深度比選,實際主要是針對隧址的比選,因D線走廊帶叫長工程規模巨大,只定性比選。
K方案
自K6+000路線沿東北方向布設,以隧道形式穿越翠屏山后(隧道長度1 500 m),于大磁窯鎮下盤鋪附近上跨榮烏高速恒山隧道,并沿唐峪河西南岸山坡布線,行至龍盆峪附近跨越唐峪河順接S203。
A方案
在K6+000處與K方案分離,路線沿正東方向布設,以隧道形式穿越翠屏山后,于渾源縣陶瓷廠南側出洞(隧道長度3 820 m),下穿榮烏高速并上跨唐峪河后順接S203。
B方案
在K6+000處與K方案分離,路線沿東北方向布設,以隧道形式穿越翠屏山后(隧道長度2 360 m),于大磁窯鎮下盤鋪附近上跨唐峪河并順接S203,此后沿S203舊路改建,路線經大磁窯鎮后到達項目終點。
C方案
在K6+000處與K方案分離,路線沿正東略偏南方向布設,以隧道形式穿越翠屏山(隧道長度3 340 m)后沿龍盆峪下游布線,下穿榮烏高速并上跨唐峪河后順接S203。
4.3方案比選
(1)技術指標:除B方案因隧道前地形、轉角所限,導致平面采用了極限指標125 m外,其它指標各方案類似。
(2)工程規模:K方案因隧道最短,故投資最省,B方案因跨過唐峪河后利用了舊路,故投資也較省;A、C方案因隧道最長,投資規模較大。
(3)路網布局:項目起點順接洗朔線,并于大磁窯鎮南側接回S203,四個方案,起終點相同,長度相差不大,故從路網布局角度看,無明顯優劣。
(4)占地及拆遷:A方案因隧道最長,故占地最少。其它方案基本以新建為主,征地數量稍大。
(5)隧道:K方案設長隧道1座,長1 590 m;A方案設特長隧道1座,長3 820 m;B方案設長隧道1座,長2 360 m;C方案設特長隧道1座,長3 340 m。隧道建設及運營角度考慮,K方案最優,B方案次之,A、C方案較差。
(6)恒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方案均自恒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二級、三級保護區通過,沒有明顯優劣。
(7)建設條件及行車條件:B方案因路線跨過唐峪河后,沿舊路改擴建,橫穿大磁窯鎮,建設期間將會對現有交通形成干擾,建成后大磁窯鎮路段將會形成新的街道化,影響行車安全并形成新的交通瓶頸,從而降低通行能力。K、A、C方案因此段均為新建,建設條件及行車條件較佳。
綜上所述,雖然K方案征地數量較大,但從技術標準、路網布局、投資規模、拆遷數量、隧道運營、對地方的規劃影響及地方政府意見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本階段推薦K線方案。
通過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渾源縣S203(省道大靈線)東坊城至大磁窯段路線方案比選,使我們認識到在滿足安全、舒適、環保及景觀設計的同時,應盡可能減少工程規模,減少侵占土地面積特別是耕地面積,以控制工程投資,緩解公路工程建設與沿線農業生產之間的沖突,保護沿線農業生產的生產要素及社會經濟利益,為該地區的長遠規劃和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把各種不同位置的方案進行優化比選,不厭其煩地多做方案設計,確定最優化的設計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破壞是最大的保護”的設計理念。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發布.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S].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發布.交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匯編(交規劃發[2010]178號)[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 史天亮.沁水樞紐方案選址[J].交通標準化,2013,(4):26-28.
[4] 馮正霖,張劍飛,郜玉蘭,等.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3.
U412
C
1008-3383(2016)10-0008-02
2016-03-08
潘文霞(1983-),女,山西汾陽人,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