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拴軍 趙大龍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
【學林人物】
博洽多聞求實創新
——夏中華教授學術述評
安拴軍 趙大龍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夏中華教授博學多識又術有專攻,主要致力于語言應用研究,在修辭學、語用學、交際語言學、廣告語言研究、流行語與新詞語、語言教育、語言規劃等領域都有大的建樹。夏教授的治學特點表現為重視理論探索,強調應用研究,提倡理論與應用相結合;關注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需求;宏觀與微觀結合,描寫與解釋并重;不囿于陳說,勇于創新,敢為人先。
夏中華;學術成就;治學特點;語言應用研究
夏中華,渤海大學終身教授、渤海大學教授委員會副主席、文學院名譽院長,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遼寧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渤海大學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新世紀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人選。遼寧省教學名師、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專業帶頭人、遼寧省教學團隊帶頭人、遼寧省創新團隊帶頭人。兼任遼寧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文學學部召集人、遼寧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評審組成員、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學科評審組成員、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遼寧卷)命題專家指導組成員等職。在各級學術團體中,擔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方言學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遼寧省語言學會會長、等職務。
夏中華教授主要致力于語言應用研究,內容涉及修辭學、語用學、交際語言學、廣告語言研究、流行語和新詞語、語言教育、語言規劃等領域。截至目前,夏教授已經主持并完成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30項。出版學術專著12部,與人合著3部,主編論文集6部,主編教材8部,發表學術論文117篇。獲獎成果32項,其中8次榮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4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修辭學
夏中華教授在修辭學領域造詣頗深,很多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創見性。《口語修辭學》(遠距離教育出版社,1993年)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作。“中國傳統的修辭研究,帶有注重書面作品而忽視口頭語言的偏向。其實,口頭語言是人們最普遍、最基本的語言交際形式,其中的修辭現象更加靈活多變,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很值得研究”[1],但20世紀的口語修辭研究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節。《口語修辭學》以大量的口語實例為基礎,比較全面地論述了口語修辭的手段和效果等問題。該書一經出版,便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胡佑章(1994)稱該書“為漢語修辭學研究開辟了一塊新的園地”。[2]李行健主編的《中國語言學年鑒(1994)》給予了該書很高的評價:“夏中華的《口語修辭學》的出版,就是一個可喜的實績。夏著提出的口語修辭學是研究口語運用的科學,是研究口語表達手段和表達效果的科學,并且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口語修辭學所要研究的內容,力求從口語交際的特點出發,論說口語同義形式、口語修辭學的語言手段(語音、詞語、句式的運用及其修辭方式)和口語修辭的非語言手段等課題,探討口語表達的修辭效果。”[3]劉堅主編的《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稱該書是“一部較為系統的漢語口語修辭學的專著。”[4]
夏教授善于從理論層面上思考修辭學的內涵、發展及學科建設問題,也注重從實踐層面上探討修辭學的應用問題。理論方面,如《關于口語修辭學建構的設想》(1992)一文提出了建構口語修辭學的設想,首次探討了口語修辭學的學科性質、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問題。《漢語口語修辭研究縱向觀》(1994)通過梳理春秋戰國時期至20世紀90年代的口語修辭研究史,呼吁學界重視口語修辭研究,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口語修辭理論體系。《修辭和語言哲學》(2002)圍繞修辭和語言哲學,就修辭和修辭學的歸屬,修辭的定義,修辭是否貫徹語言生成的始終,語言里是否存在修辭的零形態,以及“修辭用多了成為語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澄清了一些觀點,提出了一些新看法。《修辭學轉向與修辭學發展》(2004)探討了“修辭學轉向”的本質及“修辭學轉向”給修辭學帶來的挑戰和啟示。實踐層面,如《連軸組合的構造方式及其修辭功能芻議》(1995)詳細分析了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別具魅力的句法修辭現象——連軸組合。以構造形式為標準,將其劃分為前軸式、后軸式和綜合式。《話語的冗余與辭格的形成——列日學派的辭格分析方法的相關概念闡釋》(2006)通過分析語音或文字冗余、句法或文法冗余、語義冗余、習慣冗余,闡釋了列日學派的辭格分析方法的相關概念。夏教授比較關注文學作品中的修辭現象,如《試論<吶喊>、<彷徨>的句式選擇》(1986)、《<吶喊>、<彷徨>人物命名的修辭藝術》(1987)、《<大漠孤煙>方言土語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2002)、《口語修辭藝術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以長篇小說<大漠孤煙>為例》(2003)等。
(二)語用學
語用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起初只在哲學領域進行探討,70年代才進入語言學領域。語用學的歷史雖短,卻有著深厚的學科淵源。“語用學的形成與發展與哲學、邏輯學、符號學、社會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語義學、修辭學等學科的發展密切相關。”[5]追溯語用學的學科淵源問題是夏中華教授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關于修辭學和語用學學科滲透與借鑒問題的思考》(2007)一文談及了修辭學與語用學的區別與聯系,認為二者雖然分屬語言學的兩個分支學科,但受語言研究的終極目標的影響,它們研究的目的都是為言語交際提供服務,這就為兩個學科之間的滲透與借鑒提供了可能,并從研究的主體內容、哲學層面、語言信息傳遞角度三個層面論述了這個問題。《言語交際學與語用學分立而不對立》(2011)則從學科屬性、研究內容等方面指出了言語交際學與語用學的不同,并就兩個學科的分立和整合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兩個學科分立但不對立。《當代語用學的哲學淵源》(2012)一文對語用學追根溯源,指出“語用學”濫觴于實用主義哲學,分析哲學為語用學發展提供參照,語用學為20世紀哲學帶來了轉向,哲學為當代語言學提供了基本研究目標和科學的方法論。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推動各自發展,使得語用學成為當代真正需要跨學科研究的領域。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夏教授以實用性為研究目的,提出了若干條原則或規則,對稱贊、說服、批評等言語行為進行了理論探討,代表性論文有《稱贊的倡實立誠原則及其運用》(1995)、《批評的語用原則及其運用》(2001)、《誘導的原因及其運用》(1996)、《說服的原則及其技巧運用》(1996)。
《語用學的發展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是夏教授在語用學領域的一部新著。該書以語用學歷史發展為縱軸,以學科分支現狀為橫軸綜述語用學學科的發展,闡釋國內外研究動態、現狀及發展趨勢。這種研究使該書集學術性、實用性、工具性為一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應用語言學
應用語言學是夏中華教授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取得的成果也最為豐碩。主要集中在交際語言學、廣告語言研究、流行語與新詞語研究、語言教育研究、語言規劃等方面。
1.交際語言學
夏中華教授較早涉足交際語言學的研究,《交際語言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是夏教授在這一領域的代表性著作。該書“在熔鑄他人學術見解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心得與思考,從課堂可授性出發,紈綺新裁,別織錦繡,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寓學術性于比較完備的理論框架之中”;二是“顯實用性于語言交際的具體手段之中”;三是“集課堂可授性與大眾性為一體”。[6]該書是交際語言學領域的開拓之作,在學術界影響甚為深遠,曾被評為“全國第五屆圖書金鑰匙類推薦書目”。
2.廣告語言研究
變異運用語言是廣告創新的主要手段。夏教授在《試論廣告的語言變異運用》(1995)、《試論廣告語言的真實性》(1995)、《廣告語言的變異運用》(1995)等文章中從語言要素的各個方面探討了廣告語言的變異運用,并客觀地指出了語言變異對廣告的積極作用和應該注意的問題。
3.流行語研究
流行語與新詞語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國家語言文字“十五”科研規劃及項目指南》中,‘新詞語、流行語跟蹤研究’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7]夏中華教授敢為人先,率領團隊承接并完成了“流行語跟蹤研究”這一艱巨的任務,出版了《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全書收條三千余,“基本上將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在中國大地流行過的詞語和仍在流行的詞語幾乎悉數收錄”。[8]周薦先生評價說:“從夏先生為‘全覽’設計的理論框架以及課題組為此一理論付諸實踐所付出的心血看,他們確實忠實地履行了當初立項時對國家語委的莊嚴承諾,不僅對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間的流行詞語進行了一次拉網式的普查,作了窮盡式的搜求,而且對流行詞語問題從理論上作出了可貴的探索。”[9]正如周薦先生所言,除了編著實用性強的詞典外,夏教授還從從理論上對流行語的性質、流行語的產生途徑、流行語詞語義位的相似轉移、流行語流行的基本理據、流行語詞典編撰的例句選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
4.語言教育研究
夏教授自1982年起做高校教師,先是講了兩年大學語文,此后便一直從事語言學教學,曾給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現代語言學理論、西方語言學史、應用語言學等課程。夏教授善于從高等教育改革、語言學學科和國家對人才素質需求的變化思考當前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尋求方法及策略。自20世紀末始,夏教授就陸續編著《公關語言學》(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現代漢語教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教師口語》(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語言學教程》(遼海出版社,2000)、《現代語言學引論(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等教材。夏教授歷來主張教研相長,在教學中發現研究課題,又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中。除了上述成就,夏教授還對中學語文教育、高師教育改革、教師口語教材建設、語言學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現代漢字學學科建設、中國當代語境下的語言教育、語言能力與語言教學的關系等問題做過深入的理論探索。
應用語言學學科建立時間不長,但發展迅猛,現在已經成為語言學的主體內容之一。在這種形勢下,夏教授帶領團隊編寫了一部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綜述性的著作《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學林出版社,2012年)。該書以應用語言學歷史發展為縱軸,以學科分支現狀為橫軸梳理應用語言學及其分支學科的發展,介紹國內外研究動態:范疇與現況,是一部融文獻、教材、工具書于一體,兼備研究、教學及查考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參考書。
(一)重視理論探索,強調應用研究,提倡理論與應用相結合
理論研究固然重要,應用研究也不容忽視,理論研究應為實際應用服務,理論與應用密切結合是科學的研究范式,值得提倡。這是夏教授治學的一個鮮明特點。上文提到,夏教授的研究亮點主要集中在修辭學、語用學、交際語言學、廣告語言研究、流行語與新詞語、語言教育等幾個領域,這些研究各有側重,但都可歸入同一范疇:語言應用研究。為什么把語言應用研究作為主攻方向,除了研究興趣,夏教授還有其他的解釋:“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對語言學現狀的分析和對語言研究的終極目的的認識。任何一門科學,大多包含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個方面,語言學亦如此。就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而言,兩個方面的研究都不可偏廢。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語言學卻一直重理論而輕應用,學界很多人在觀念上把應用研究視為‘小兒科’,以為只有理論研究才具備學術價值;在行為上則熱心于對語言本體做靜態的探討,搞‘純而又純’的語言學,這就使語言研究的使用價值很難發揮出來。”“任何理論研究的終極目的都在于應用。”[10]
夏教授強調應用的重要性,并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并沒有因此忽視語言理論的探索,相反,夏教授關于應用的成果也多在理論的指導下探索或終會上升到理論高度。夏教授曾明確指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雖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研究,但又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研究。應用研究總是在一定的理論研究基礎上展開的,而應用研究又可以反過來檢驗修正和豐富發展理論研究,使理論研究在應用研究中找到新的課題和思路,從而給理論研究帶來生機。在我的教學和研究實踐中,我也從未輕視理論,更不敢失之于理論。因為我懂得,語言理論是語言應用研究的重要根基,沒有這個根基,任何語言應用研究都是膚淺的。更可況,語言應用研究也有其自身的理論體系。”[11]
(二)關注學術前沿,服務國家需求
語言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甚至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夏中華教授的一個治學特點就是關注學術前沿,選擇能夠服務國家需求的課題為研究對象。從夏教授主持的項目看,很大一部分立項關注的是語言立法、語言規范、語言政策、語言規劃、語言教育及與語言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如1995年主持的省教委項目“語言文字立法研究”,1997年主持的省教委項目“語言規范理論體系的建構”,1997年主持的省社科基金項目“規范語言學”,2002年主持的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流行語跟蹤研究”,2003年主持的省社科基金項目“新詞語預測研究”,2004年主持的省教育廳項目“國家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綜合研究”,2005年主持的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當代漢語新詞語、流行語研究”,2005年主持的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新詞語、流行語研究”,2007年主持的國家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當代語境下的語言教育問題研究”,2007年主持的遼寧省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語言教育現狀調查及語言教育政策研究”,2007年主持的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立項課題“語言詞匯理論研究——基于當代漢語流行語、新詞語的跟蹤分析”,2008年主持的省社科聯項目“語言教育改革:問題與對策”,2009年主持的省社科聯項目“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研究”,2011年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面向多種媒體的當代漢語流行語跟蹤研究”,2012年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詞匯、語法、語用規范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的子課題。
(三)宏觀與微觀結合,描寫與解釋并重
運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思想分析問題也是夏教授一個鮮明的治學特點。如在討論口語修辭學的問題上,既有從宏觀上考慮口語修辭學的建設、發展的文章,如《關于口語修辭學建構的設想》《口語修辭研究縱向觀》《口語修辭學學科建設問題的思考》《漢語口語修辭研究的歷史回顧》等,也有從微觀上談論口語修辭在小說或者某一部文學作品運用的論文,如《口語修辭藝術在小說創作中的運用》《<大漠孤煙>方言土語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大漠孤煙>語言特色試析》等。
夏教授特別注意從描寫與解釋兩個層面分析語言現象。只有把語言現象描寫的詳盡、精細,才能為充分解釋提供事實依據,而解釋語言現象又應該是語言研究的最終目的。描寫與解釋并重,結論才能科學可靠,令人信服。如《現階段三音節新詞語大量產生原因的探討》(2013)一文,首先對1091個新詞語分別從構成材料、結構方式、結構層次和句法功能等方面進行了重新的剖析與歸類,然后從類詞綴、諧音、疊音、縮略等幾個內部因素和“詞媒體”發展的外部因素分析了三音節新詞語的類推動因。
(四)不囿于陳說,勇于創新,敢為人先
陳章太先生在給《中國當代名家學術精品文庫:夏中華卷》作的序中評價文集的特點之一:“不為常規的思維定式所囿,創新性較強。在語言研究成果已經很豐富的今天,他對各種語言及其變異現象的觀察能夠另辟蹊徑,得出新的結論。”[12]1951年,《人民日報》發表了《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社論,夏教授結合半個世紀的語言規范工作,對社論中的一些觀點進行了反思,認為動態的“語言是不純潔的,語言很難純潔,語言也不應該純潔”,何自然先生評價說:“這個論點等于呼喚國家要有更明確的語言政策和語言計劃,很值得我們去慎重思考”。[13]《關于重新建構語文教學內容和模式的設想》一文主張“以語用能力培養為主體,廢止傳統的文選式教材,跳出以課文分析為主體的傳統窠臼。”[14]夏教授在提出建構口語修辭學的設想后,張銳先生評價說:“夏中華提出的這種口語修辭學建構設想,對開啟一門新型口語學科的研究,展示了誘人的前景。”[15]
夏中華教授目光敏銳,勇于創新,睿智進取,敢為人先,他始終追隨學術前沿的腳步,以服務國家需求為己任,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一步步在語言應用研究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今,夏教授雖已近花甲之年,仍筆耕不輟,奮斗在語言應用研究的第一線。他的這份執著與勤奮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3]李行健主編.中國語言學年鑒(1994)[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45.
[2]胡佑章.口語修辭研究的開拓之作——簡評夏中華《口語修辭學》[J].修辭學習,1994,(2).
[4]劉堅.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72.
[5]夏中華.語用學的發展與現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0.
[6]魯金華.學術兼實用可授復可讀[J].博覽群書,1991,(6).
[7][8] [9]夏中華主編.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周薦)序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10][11]夏中華.語言與語言應用問題研究·后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12]夏中華.中國當代名家學術精品文庫:夏中華卷·(陳章太)序言[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
[13]夏中華.語言·語言教學論稿·(何自然)序言[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
[14]夏中華.語言與語言應用問題研究·(于根元)序言[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15]張銳.近年來漢語口語研究成果與發展態勢[J].語文建設,1994,(10).
[背景鏈接]
《交際語言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口語修辭學》,遠距離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
《語言與語言應用問題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漢字學概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語言能力及其分化—第二輪語言哲學對話》,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
《應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語言﹒語言教學論稿》,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中國當代流行語全覽》,學林出版社,2007年12月。
《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學林出版社,2012年3月。
《中國當代名家學術精品文庫夏中華卷》,東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語用學的發展與現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公關語言學》,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現代漢語教程》,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教師口語》,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現代漢語》,遼海出版社,2000年7月。
《語言學教程》,遼海出版社,2000年7月。
《語言學概論》,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漢語》,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現代語言學引論》,學林出版社,2009年2月。
《現代語言學引論(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
《本體·理論·應用》文化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修辭學論文集第九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教育教材語言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
《語言、民族與國家》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教育教材語言的研究與應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3月。
《關于重新建構語文教學內容和模式的設想》,語言文字應用,1994年3期。
《試論廣告語言的變異運用》,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1期。
《誘導的原因及其運用》,語文建設,1996年1期。
《說服的原則及其技巧運用》,修辭學習,1996年2期。
《批評的語用原則及其運用》,修辭學習,2001年1期。
《修辭學:從描寫到闡釋的學術意義》,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6期。
《修辭學轉向與修辭學的發展》,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4年6期。
《米歇爾·福柯的小說分析理論》,小說評論,2006年4期。
《話語的冗余與辭格的形成》,修辭學習,2006年5期。
《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的發生認知特性與教學策略分析》,遼寧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關于修辭學和語用學學科滲透與借鑒問題的思考》,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期。
《高校文科教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問題的思考》,遼寧教育研究,2008年1期。
《關于小說視點沖突問題的探討》,小說評論,2008年。
《關于流行語流行的基本理據的探討》,語言文字應用,2010年2期。
《新世紀我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3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語用學與哲學的內在關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01-09。
《關于流行語性質問題的思考》,語言文字應用,2012年1期。
【責任編輯:董麗娟】

戰國 夔鳳紋2
2016-02-12
安拴軍(1982-),男,河北無極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音韻學、方言學研究。
H195
A
1673-7725(2016)02-0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