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梁+秦雷雷
[摘要]技術并非外在于人類社會,而是與人類社會協同進化的,因此創造技術的設計過程并不單純是追求對自然的理性控制和實現技術的功能效率,人類的價值理念也應該內化于技術設計成果之中,即技術設計并非單純的理性實踐,也是倫理實踐。然而,技術倫理實踐的外在進路關注的是技術應用以及應用技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解決方案是從技術外部的社會文化層面著眼,期望對技術的社會后果進行批判的考察并予以規范,這樣的方案因其外在性而缺乏有效性。技術倫理需要走出這種外在進路,走出單純的學科化的傾向,通過建構性技術評估和道德化設計等內在進路,真正實現技術設計的倫理介入。
[關鍵詞]技術設計 倫理實踐 建構性評估 內在路徑 倫理介入
國際技術哲學學會創始人之一的杜爾賓教授認為技術哲學需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闡明技術社會的合理樣子,因此,從技術哲學的角度考察技術設計,其倫理道德屬性不能被忽視,需要從倫理學的維度分析技術設計,對其進行規范性評價。也就是說,技術哲學并不僅是對技術進行抽象的哲學反思,倫理實踐也是技術實踐的維度之一。從人文視角對技術進行的批判性定位中包含了一個共同的理論前提——現代社會中的技術對社會的沖擊可歸結為技術對社會倫理關系的沖擊。技術設計效率理性之外的人類目的、它所蘊含的意義及所需要承擔的倫理責任應成為關注的重點,技術設計要遵循什么樣的價值規范,人類怎樣才能有效地控制技術活動成為人類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倫理介入技術設計的必要性
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使對技術設計的哲學分析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經驗轉向要求在明確技術的本質、價值和發展之前,對技術設計過程進行深入的洞察和充分的經驗描述。可以看出,這一要求將對技術設計進行整體和抽象的研究轉向考察具體的技術設計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即考察究竟是什么導致了技術設計的出現,技術設計能夠解決什么問題,它該如何進行等問題。顯然,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是歷史的,也是具體的和實踐的,它超越了傳統哲學純粹從概念上構建和解釋技術的本質。“現代技術既不是人類的奴隸,也不是不可變異的鐵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框架,其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并且是可以改變的。”創造技術的設計過程并不單純是追求對自然的理性控制和實現技術的功能效率,人類的價值理念通過設計過程內化于技術設計成果之中,直接影響技術使用的效果。因此,技術與人的關系從來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體的,技術既不是外在于人類而又無法逃離的“天命”,也不是與人類無涉的“工具”,更不是僅僅具有絕對效率的“方法總體”,而是與人類、與社會協同進化的。“我們在從事新技術的開發、應用與發展或運用傳統技術之前,必須反思我們的目的和價值,必須有效地控制技術。”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張揚技術設計的倫理維度。
二、外在進路的技術倫理實踐缺乏有效性
傳統技術倫理主要沿著兩條路徑研究技術的倫理維度:其一,應用倫理學對技術問題的關注,將倫理學的概念框架和基本原理用于具體的技術案例分析,從學理的角度對其中所包含的倫理問題進行反思;其二,傳統技術哲學的外在進路,將技術看作一個整體,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出發,期望運用相應的倫理原則規范約束技術應用所造成的影響。基于這兩條路徑形成的傳統技術倫理學在內容上也形成了兩個維度:一是以技術工作者為對象,將倫理原則納入技術工作者的職業活動中,構成“職業倫理學”,關注技術工作者“個體對于職業守則中倫理要求的理解和承諾,往往是用案例教學或情境教學‘訓練學生,使其能夠按照既定倫理原則與道德規范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二是運用倫理原則解釋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大規模使用所造成的倫理困境,如針對網絡信息技術大規模應用所形成的網絡倫理,建立在基因和醫療技術基礎上的生命倫理等。顯然,這是將技術與倫理分立的二元進路,將倫理原則看作在技術之外的要求使得傳統技術倫理缺乏實踐的有效性,并不能實現其目的,面臨著被孤立和邊緣化的危險。
傳統技術倫理并不關注技術的形成過程,也不關注技術的形成、發展機制,關注的僅是技術的社會應用所造成的對傳統觀念的沖擊,并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對這種沖擊進行規范和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和規范局限于從抽象的社會文化角度對倫理原則做“高級”的探討,并不能提出具體的行為規范,大多數使用的是“眾所周知”這類的套話,不能在實踐中發揮實際作用,因為在實踐中出現得更多的并不是倫理原則與技術活動之間的沖突,而是倫理原則之間的對抗與沖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外在進路對現實問題的回應依然停留在學科劃分的體系之內,學者們“談論”更多的是應用倫理學,而非真正地“應用”倫理學。這種學科化研究的“向心力”使得學者們走出書齋關注外部世界的目的只在于了解足夠的現實問題,以將這些問題帶回到專業領域的哲學探討當中,在學術群體內部進行交流。因此,這種學科化研究范式缺乏實踐維度,無法應對新技術條件下涌現出的各種倫理問題和突發狀況。
現代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性變革使囿于學科化發展模式的外在進路更加無法適應當前研究的需要。“應當超越工程技術倫理學中的外在主義觀察,致力于以內在主義的進路對技術發展進行經驗性考察,考慮設計過程的動態性并探討該語境下產生的倫理問題。”一方面,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技術后果的預測和控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科林格里奇困境。對此,外在進路不僅無法將理論分析框架與現實問題對應起來,而且后思式的倫理研究很難在實踐中發揮對技術開發應用的規范性影響。另一方面,現代技術在設計階段體現出的價值訴求使技術的設計情境成為開展倫理研究的實踐領域。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發現,技術物并不只是存在于某一情境中,它由設計情境轉向使用情境,二者共同構成技術物的現實存在場域,同時,技術物還被置于大的技術——社會系統中,這就要求技術倫理深入到技術內部,延伸到技術設計的情境中,使技術倫理的規范和批判不再是事后的補救,而是應該在技術設計的過程中去積極地建構。技術的設計情境可以看作是交叉學科及跨學科實踐的集合,它不僅指學術群體內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更指最廣泛意義上的與非學術群體——決策者、公眾、公共或私營部門的交叉與合作,從而使得技術物成為匯聚不同利益群體價值訴求的集合。經驗轉向的描述性旨趣在于準確闡明技術設計的過程所涉及的諸多利益相關者,進而使技術物通過設計過程負載起利益相關者的諸多價值。
在技術物的設計情境、使用情境及整個技術社會系統當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設計者、使用者、技術政策制定者、公私營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因而,技術物的設計過程涵蓋了兩個層面的交叉活動。對于學術群體內部的學科交叉而言,技術物的設計過程涉及了技術專家與倫理學家之間研究范式,語言、信念的溝通與整合問題,此時的倫理學家承擔著輔助性角色,利用概念分析、方法論支撐等方式幫助來自不同學科的參與者澄清問題背后隱藏的前提假定或價值立場;而對于在更廣泛意義上的與非學術群體的交叉與合作,倫理學家所開展的實踐是溝通學術一公眾分界的基本方法,試圖通過在技術設計與其他社會領域之間建立聯系,將技術倫理學的視野整合到現實問題的改善和解決之中。因而,在技術設計的實踐情境中,技術倫理學家主要以技術物設計及使用當中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運用倫理學的視野分析其中蘊含的未被發覺的問題,澄清概念,提供分析框架,為設計者改善技術設計方案以及為各方利益相關者達成一致提供理論支撐。
三、倫理介入技術設計實踐的內在路徑
如上所述,在技術的設計階段進行倫理介入,旨在將技術物在不同情境下涉及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訴求考慮進去,并以影響技術設計方案的方式實現或者改善技術物的倫理維度。以介入的程度為標準,倫理介入技術設計的類型可以劃分為兩種:一是建構性技術評估,即在設計階段就對方案進行評估,其中的“建構性”旨在表明這種評估對技術設計發生的作用是建構性的;二是道德化設計,即在設計階段將某些必要的倫理要求賦予技術功能,實現技術物的道德化,在使用過程中發揮其道德調解作用。
(一)建構性技術評估
建構性技術評估與當下的預警性評估不同,預警性評估的重點是要預測技術可能的后果,建構性技術評估則是在設計開發過程中評估各種因素對技術的作用和影響。建構性技術評估認為技術進步以進化的方式進行,受社會環境中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現有的技術基礎、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法規以及社會文化氛圍等。建構性技術評估就是要把握對技術產生作用的不同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作用機制,還有就是它們是如何制約技術發展的,對這些問題的澄清有助于明確技術的演進路徑。同時,建構性技術評估受技術的社會建構論的影響,關注不同社會群體、價值觀念對技術的構建作用。社會對技術的建構作用是在技術與社會交織而成的“無縫網”中持續進行的,因此,對技術的評估不僅要關注其動態過程,更應該擴展技術設計的程序,以支持更多的社會環境因素能夠持續參與到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實現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協同。
可見,建構性技術評估關注的重點是參與到設計過程的相關社會因素,因而影響設計過程的主體是多元的,也就是說,參與技術設計的主體不僅包括技術工作者,而且包括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當然,依據在技術設計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可以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區分為三種類型的行動者:一是與技術設計直接聯系的行動者,即技術行動者,如設計者、開發企業等;二是技術物在使用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即社會行動者,如直接使用相應技術物的個人和組織,通過對技術物的實際使用對設計進行反饋,以此對技術設計施加社會影響;三是技術行動者與社會行動者之間的溝通者,即元層面的行動者,如技術評估機構等組織,他們通過建立某種協商機制和平臺,不僅要確保技術行動者和社會行動者都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訴求,更要保證他們之間的價值協商結果體現于技術設計的成果中,以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關切。
鑒于不同類型主體對技術有著不同的價值訴求,因為一般情況下,技術行動者主要關注的是技術物的功能性和先進性,認為功能越強、技術越先進就越好;而社會行動者雖然也會關注技術物的功能和先進性,但這并不是重點,社會行動者關注的重點是技術與社會文化、倫理觀念,以及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元層面的行動者的主要職責是溝通和協調,所采取的價值立場更多表現為全面、折中和妥協。可見,不同類型主體的不同價值訴求會在建構性技術評估的實際操作中引發價值沖突。面對這樣的價值沖突,建構性技術評估要想實現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避免使技術發展淪為唯權力或私人利益馬首是瞻,關鍵就在于發揮元層面行動者的溝通作用,協調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取向,擴展技術設計決策中的民主性。這就要求倫理學家將自己放在元層面的行動者之中,發揮專業特長,與其他元層面行動者一起構建起某種機制或者平臺,既能保證不同利益相關者表達其價值訴求,也能搭建展開充分對話的平臺,以實現不同價值訴求之間的轉譯,并隨時澄清誤解、消除信息不對稱等障礙。倫理學家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將社會行動者的價值訴求轉譯為設計情境下的具體體現,讓技術行動者明白;另一方面將技術設計的相關背景融入個人的道德生活體驗,幫助社會行動者為接納新技術物并與之進行有效對話做準備。
(二)道德化設計
建構性技術評估所關注的重點是溝通和協調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沖突。與此不同,道德化設計是指直接將特定的倫理規范寫入技術物,并成為其功能的一部分.使其在使用情境中能夠發揮道德調解功能。對技術道德化的探討最早是由拉圖爾腳本理論中的“授權”概念開啟的:如何通過對技術人工物的“授權”,使其對使用者的行為發揮道德規范作用。這種“授權”具體體現為道德規范的“寫入”過程,即通過將具體的道德規范作為行動腳本設計到技術物當中而實現技術物的道德化。阿赫特胡斯受這一理論的啟發,提出了“物化倫理”的概念和“技術道德化”的明確訴求。在《器具的道德化》一文中阿赫特胡斯指出不僅要實現人自身的道德化,還要使人們所處的物質環境同樣實現道德化。例如.在浴室節水的問題上,除了憑借洗浴者自身的節水意識和自覺性等外在因素之外,還可以尋求某些內在路徑,如采用具有節水功能的淋浴噴頭一——將節水的任務交給浴室的相關設施;為了避免地鐵逃票行為,一貫的措施是對乘客進行外在的教育,然而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顯然是完善地鐵入口的基礎設施——設立自動回轉門以確保乘客只有憑票才能進站乘車。維貝克沿著這一方向繼續深入,在《技術道德化:物道德的理解與設計》一書中提出了系統的技術道德化理論體系。維貝克不僅闡釋了技術道德化的理論根據,即技術物能夠在行動和知覺兩個層面對使用者產生道德影響,還介紹了技術道德化的實現路徑,包括技術物道德調解作用的預測、評估以及整合性設計。
在倫理介入技術設計的內在路徑當中,技術倫理學家與技術工作者共同構成了設計共同體,參與技術設計方案的形成及完善。這種技術的道德化存在兩個實踐難點:一是有效性問題,也就是說,在設計情境中被納入技術物的特定倫理要求能否有效地在使用情境中發揮其道德調解功能,這個問題是存疑的;二是民主性問題,即一旦技術物中被納入了特定的道德規范,而道德規范的納入是由技術工作者實現的,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獲得了干涉他人的權力,這種權力的獲得是否合法也是存疑的。如何解決這兩個實踐難點,技術的道德化設計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針對有效性問題中不同情境之間的錯位和轉譯,只能盡力將使用情境中的多種價值訴求轉譯為設計情境中的價值目標,以便技術工作者能夠理解和采納。針對民主性問題,需要將技術設計的過程打開,納入更多的主體,使得被納入技術物的道德規范不只是來自于技術工作者,而且來自于所有利益相關者,保證技術的道德化設計是以民主的方式展開的。
四、價值敏感性設計:
技術設計倫理實踐內在路徑的案例分析
“價值敏感性設計”是要將人類的某些價值理念貫穿于設計過程,使得技術物在實現其效用功能的同時,實現它的價值導向功能,比如美好生活、人類整體的福祉、社會的公平正義等價值理念。對價值敏感性設計而言,技術物的這種價值導向功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其效用功能,成為最重要的關注點。價值敏感性設計在當前主要應用于信息及計算機系統設計,這一設計領域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參與其中的設計者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和數學這些直接相關的技術工作者,而且包括政治學、倫理學等其他看似非直接相關領域的社會工作者,甚至還包括獨立視頻藝術家等非學術群體。設計的過程中,不同學科的工作者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闡述各自的價值訴求,同樣,非學術群體也會表達其價值訴求,并在共同的平臺上展開合作與對話,以期在技術物的價值導向上達成某種妥協。
價值敏感性設計的設計方法被稱作“三重方法論”,包括概念研究、經驗研究與技術研究,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反復迭代運用,最終將期望的價值訴求納入技術物之中。而技術倫理學家的介入也貫穿這三個環節始終。概念研究是指在理論層面上分析所要納入的倫理價值,闡明這些具體的價值訴求“如何在制度安排、基礎架構、人工物及系統中能夠被成功地予以貫徹和表達,從而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引起積極的道德變化”。在這一階段,倫理學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利益相關者,并明確表達他們的價值訴求,然后闡釋不同類型倫理訴求的道德意義,為了保證不同類型利益相關者之間能夠有效對話,還需要建立起一個共同的語詞系統。經驗研究首先是為概念研究中所涉及的價值訴求尋找經驗支持,因此需要關注技術物未來所處的人類語境,這種對價值實現語境的關注所獲得的認知和數據也會反饋給具體設計者,如對利益相關者如何理解這種價值進行分析、對技術工作者的設計意圖與使用者的實際應用之間的差異,以及差異的表現方式等進行探討。技術設計還需要進一步關注技術物在不同使用情境下的價值適用性,“通過研究具體的技術設計細節與因素,從而能夠在具體的技術設計語境下促進或者阻礙既定的價值”。這種技術層面的研究不僅要關注現存技術物已經形成的價值影響,在設計環節也要采取積極的態度,使得設計成果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支持事先所要肯定的價值理念。
目前,價值敏感性設計在某些領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如要實現網絡瀏覽器應用過程中的“知情同意”,就需要采用這一設計方式。首先,在概念層面,技術倫理學家對“知情同意”這一概念中的“知情”與“同意”要素分別進行意義闡釋,“知情”中包含著所需信息的“公開”、對相關信息的確切理解,而“同意”則涉及進行知情同意的“能力”,包括接受或拒絕雙向選擇的公平“協議”以及行為不受強迫的“自愿”。其次,在概念分析之后,技術專家以Netscape Navigator及Internet Explore兩種軟件為例,在技術研究層面分析了現存瀏覽器對“知情同意”原則的實現或阻礙。他們發現這兩種瀏覽器的某些cookie技術對實現“知情同意”有所幫助,例如“增加了cookies的可視度,增加了接受或拒絕cookie的選項,增加了了解cookie內容的入口”等,但也存在著一些妨礙因素,例如瀏覽器在所公開的cookies信息中回避了涉及用戶利益的關鍵問題、瀏覽器不提醒用戶所瀏覽網站試圖保存cookie的行為等。對此,技術專家對Mozilla瀏覽器進行了重新設計,開發了瀏覽器的內置管理工具Cookie-Watcher,以協助用戶對cookie信息進行及時了解和實時管理。隨后,設計共同體面向非學術群體通過經驗研究對技術的重新設計進行了考察,以確保設計意圖與使用實踐之間的協調一致。經驗層面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這種三重方法論進行迭代運用的重復機制,它一方面探討概念層面提出的倫理價值如何在諸多利益相關者之間達成協商,另一方面對技術的重新設計進行用戶反饋,以保證設計意圖的順利實現。
結論
近年來,技術倫理領域對實踐維度越來越重視,這主要是由于技術哲學經驗轉向與倫理轉向的結合要求技術倫理在現實問題的分析當中恢復其規范性維度。為此,技術倫理學家要承擔社會責任,就必須突破學科化發展的模式,走出書齋,面向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采用交叉學科的模式,在具體的項目層面上與其他學術專家、非學術群體開展合作。
在倫理學家介入具體的技術設計過程時,切忌因先在的理論分析框架或價值觀限定了問題的界定和利益相關者價值訴求的表達,不管是在建構性技術評估還是在技術倫理設計中,技術倫理學家要注意在輔助者身份和參與者身份之間找到平衡,真正實現技術設計的倫理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