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梅
2016年4月9-10日,由山東省倫理學會主辦的魯、蘇、粵“互聯互通背景下的倫理建構與道德治理研討會”暨2016年山東省倫理學會年會在山東師范大學學術交流中心召開。來自山東、江蘇、上海、天津、江西、安徽等省市的一百二十余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大會,學者們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
一、互聯互通背景下的倫理建構研究
山東省倫理學會會長姜克儉研究員指出,互聯網在現代社會的演進,不只是作為一種技術力量為世人所驚嘆,更在于這種技術力量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影響和重塑。毫不夸張地說,互聯網真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成為整個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巨大引擎。互聯網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也正在強勁地沖擊著傳統的價值觀念,重塑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德性生活,給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諸多新課題,尤其是對倫理道德理論和實踐更是如此,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樊和平教授由“一個老太絆倒中國”入題,揭示出“扶老人事件”由問題走向危機,經歷了道德信用問題轉化為倫理信用問題,再由倫理信用問題演化為社會信心和文化信心問題。樊教授指出,當今中國社會正陷入倫理信任的危機之中,走出倫理信任危機是擺脫危機的關鍵。那么,如何破解上述危機,樊教授以走向信任的“破冰之旅”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詮釋:第一,擺脫信任危機,必須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走出“市民社會陷阱”;第二,家庭信任的倫理半徑不是建立社會信任的鴻溝,而是社會信任的倫理策源地和倫理家園;第三,社會可能陷于信任的惡性循環中。“農夫與蛇”試圖訴說信任的底線,“寵物心態”意味著善意的童心最后反遭傷害。走出兩極,以一種徹底的人文精神和倫理精神對待他人和社會,才能實現當今中國信任危機的倫理破冰。
二、互聯互通背景下的道德建設研究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吳燦新教授指出,互聯網時代給道德建設帶來的雙重性影響衍生出一系列矛盾,它既給當代的道德建設帶來優勢,也帶來了難題。具體表現在: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矛盾;多元性與一元性的矛盾;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矛盾;自由性與約束性的矛盾;他律性與自律性的矛盾;簡單性與復雜性的矛盾。只有在實踐中善于利用其優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去尋找解決這一系列難題的對策,才能更好地推動道德建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周中之教授指出,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推動了慈善倫理的變革,主要體現在:第一,互聯網有利于建立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陌生人倫理”,推動“小愛”走向“大愛”;第二,互聯網為“微公益”創造條件,推動全民慈善觀念的增強;第三,互聯網為慈善監督提供技術支持,推動了慈善誠信的建設。
三、媒介化社會與大數據時代的倫理研究
山東大學傳播與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劉明洋教授以“媒介化社會視角下的新媒介倫理建構”為題做主旨發言,并指出解決媒介化社會的倫理失衡問題需要從三個關系入手進行新媒介倫理建構,解決好媒介與人、媒介與媒介、媒介與社會的關系。一是媒介人重塑,包括自媒體、規范媒介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二是建立新型的媒介傳播關系,注重媒介的社會角色和社會擔當;三是建立良性的技術文化,加強媒介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建構,彌合媒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沖突。
江西財經大學管理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欣榮教授指出,大數據將萬物數據化,萬物皆留下自己的數據足跡,這些數據足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映射萬物存在和演化的數據世界。通過對數據世界的挖掘,世界的一切皆可被計算和認知,于是原來的黑箱世界逐漸被打開,變成一個透明的世界。但是,大數據及其透明世界也給我們帶來人性的真誠、平等、自由、安全和個性,帶來一個祛魅之后的倫理新世界。大數據革命的歷史車輪無法阻擋,我們只能堅持數據開放,提升數據能力,縮小數據鴻溝,改變隱私觀念,重構倫理規則,在上帝之眼的監督下重新找回人類的自由。
四、其他相關主題研究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聊城大學黃富峰教授就“大眾傳媒的道德權利及其現實意義”、暨南大學陳聯俊博士就“網絡社會道德認同的變化與引導”、山東師范大學于艷芳教授就“網絡政治參與的倫理審視”、廣東人口發展研究院高菊研究員就“網絡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與回歸”、中國石油大學汪懷君博士就“媒介的歷史變遷與消費文化嬗變”、中山大學柳媛等就“主流媒體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等發言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和思考。研討會在眾多理論、現實問題上達成共識,取得了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