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摘 要]“機械制圖”是機械專業中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基礎課。教師要教好“機械制圖”這門課,必須充分準備、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熟練運用機械制圖工程語言的一流技術工人。隨著多媒體教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教學方法融入到教學中,但如果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可能會走入誤區。
[關鍵詞]機械制圖;多媒體;傳統教學手段;“三結合”;“四階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94
1 前 言
“機械制圖”是機電專業的入門課程,它是該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識圖、讀圖和制圖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完成把機械零件繪制成平面圖形,再將平面圖形還原成機械零件的這一教學目標和要求。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難。“機械制圖”教學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嘗試,普遍的做法是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帶到了多媒體課堂,但筆者認為在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嘗試過程中應注意“三結合”和“四階段”。
2 “三結合”的具體內容
2.1 兩個手段(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將多媒體手段運用于制圖教學中,借助動態旋轉、切割、放大等功能,使操作得心應手,教學形象生動,節約了教學時間。但是很多教師往往是用電子教案代替了一切,整個教學過程都在課件上展示給學生,殊不知這樣教學輕松,學生省事,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卻提高甚少。制圖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投影的結果,而且要讓學生知道使投影形成的原因,學生沒有動手的過程,只是眼睛看了熱鬧,那只能是過眼云煙,看了就忘。筆者認為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運用多媒體優化組合,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切不可單一以多媒體為中心設計教學過程,圖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不是畫龍點晴,而是畫蛇添足。
例如,在講授組合體視圖的畫法時,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組合體視圖時,要充分利用掛圖、實物模型,還可以讓學生按三視圖尺寸用蘿卜、土豆塊、橡皮泥等自制模型,師生共同分析組合部分的相對位置、組合方式。但對于相對復雜或模型未能表達清楚的組合部分,可運用多媒體課件解決難點,由相應的三維立體圖引導學生的思維,甚至可以進入其內部進行觀察,研究哪兒需要有線條、哪兒無線條?從而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為主,以機為輔,揚長避短,相輔相成,才能使機械制圖教學達到理想境界。
2.2 兩個課程(“機械制圖”與“CAXA電子圖版”)相結合
CAXA是電子繪圖技術、現代化制圖的需要,它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具有擺脫手工繪圖的功能,但仍然需要有機械制圖知識的支持,機械制圖是訓練學生的識圖和制圖的能力,是培養學生思維,樹立三維圖形和動手繪圖能力的課程,是CAXA技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職業學校已經將“機械制圖”與CAXA作為一門課程來教,但如何安排其順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是學過“機械制圖”后再學CAXA,這種教學的結果是把課程割裂開來,仍然是作為兩門課程來處理,不能做到用CAXA繪圖及時地鞏固所學的機械制圖內容。而將兩門課融合為一門課講授,以CAXA為主,“機械制圖”為輔,以“機械制圖”為線貫穿始終,在講CAXA時與“機械制圖”結合起來,時時不忘“機械制圖”的國家標準,用“CAXA帶動機械制圖”,每講一節CAXA時,對機械制圖作相應的簡要介紹,尤其是要按照機械制圖知識建立三維立體圖形去體會CAXA作法,在CAXA作圖完成即初步檢驗圖形,并應留一定量的作業,全部要用CAXA來完成,最后訓練出來的是能夠結合機械制圖且熟練掌握應用CAXA的人才。這樣做的優點是兩者兼顧,既應用了機械制圖國家標準,又適應了CAXA的先進性,既在頭腦中建立了三維立體圖形,又應用計算機繪制了圖形,并且可以較早甩圖板繪圖。使學生結合機械制圖作圖法,進一步深入與透徹理解CAXA命令。
“機械制圖”與CAXA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應是CAXA與“機械制圖”教法的發展方向,兩者合二為一,適合職業學校的學生掌握實際應用技能,形成職業技術能力。
2.3 兩個主體(以學生為主體與以教師為主體)相結合
職業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動起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制圖教學重在實踐,要能觀察實物、分析實物,還要能識圖和繪圖。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充分利用教學模型,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利用橡皮泥、蘿卜或者土豆等自己切制模型,這樣一方面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觀察截交線和相貫線,圖形中難以正確繪制的圖線,在實物中就能正確顯示出來。在課堂上適時地采用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3 運用“四段式”的教學方法,體現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相互作用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教,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四段式”的學習方法,獲得最佳學習效果。四段式就是將“機械制圖”每個教學課時(90分鐘)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直觀演示,引入新課。運用上課開始的20分鐘,充分選擇與新課有關的模型、示教板直接演示,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獲得初步印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經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啟發,能馬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為下面重點講授打下基礎。如在開始講三視圖的概念、投影規律前,讓學生觀察用手電筒對物體不同方向照射所產生的影子(投影)讓學生先獲得投影的感性認識,產生興趣,呈現課程表達的具體形象。這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與把握講授的內容。
第二階段:乘勝追擊,重點講授。在直觀演示引入后,利用大約20分鐘重點講授。本階段是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知識,掌握最佳知識結構的關鍵。講授要深入淺出,循序漸進,有詳有略。講清關鍵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充分體現教師“導”的作用。
第三個階段:鞏固知識,畫圖練習。以上兩個階段基本上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這時根據各個階段內容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小結來濃縮教學內容,指明重點、難點和精華所在。對學生思維進行整理,使雜亂零散的知識在學生頭腦里“成珠”“連串”理順層次,使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完整的知識。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練習題,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這不僅讓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還可檢查教學效果,教師巡回及時得到反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輔導,提高教學效果。
第四個階段:溫故知新,提前預習。利用課上最后十分鐘,對下一課時學習內容和要求、重點和難點進行簡要闡述,讓學生按照要求進行閱讀預習,培養起獨立獵取知識的信心和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以上四個階段銜接緊湊,一段接一段,預習閱讀是掌握、理解知識的前提;直觀演示和重點講授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而小結練習是知識濃縮、能力提高的體現;充分體現了教師“導”與學生“學”的相互作用,以教促學。
在授課時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空間想象能力,雖然職校學生入學成績有所下降是不爭的現實,但只要我們潛心探索,總能找到一條符合現狀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