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文章闡述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優勢,提出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模式的應對策略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環境;公共外語;教學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97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計算機技術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為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不一樣的想法和思維,同時在教育模式、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地健全公共外語教學。借助計算機網絡教學的設計和其在公共外語方面的具體實踐,在一定層面上為教師以及學生提供數量較多的教學信息和相關內容。重點在于利用網絡資源以及相關的服務,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交流環境,對傳統的局限性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公共外語的教學質量。
1 網絡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優勢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的精讀教學,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內容,顯然難以保障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對于高校學生而言,這些學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外語基礎,并且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學生利用外語來進行交流的機會與平臺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滯后性,導致高校公共外語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勢在必行。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基于網絡的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模式的建立對于推動教學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網絡教學的優勢十分突出。該模式下傳統的教師向學生單向的灌輸的局面被打破,學生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保持積極的溝通與交流,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都得到有效激發,高校公共外語教學也由此不斷趨于個性化、自由化。
2 高校公共外語大班教學的現狀
隨著各大院校的不斷擴招,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數量激增。就我國目前高校公共外語教學班級人數的實際情況來看,外語班級規模普遍較大,部分院校外語教學班級人數甚至達到100人以上,師生比例失調,外語大班教學用時較多,效果卻不夠理想,這給高校公共外語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巨大壓力。其次,高校學生在高中接受的是應試教育,聽說讀寫應用能力較差,而在高等教育中,特別是為了適應未來職業的發展,他們需要較強的外語聽說應用能力,大班教學遠遠不能滿足提高高校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需求。我國現階段的師生比例決定了高等院校外語師資少、班額大的問題在短時期內還很難得到根本的解決。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本文力求研究外語大班教學中出現的具體問題,促使教師采用“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最終提高高校外語大班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高校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為他們的就業和職業發展乃至“終身學習”提供很好的條件和保障。
3 高校公共外語大班教學的策略
3.1 嘗試交互式網絡教學模式
網絡交互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高校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了英語教學要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的教學思想,外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并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中著重提出要積極引進和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根據筆者對學生的調查,在中學階段很少有教師使用外語授課,學生主要學習外語語法和應試技巧,搞題海戰術。經過若干年的語言學習,大部分學生學到的是“啞巴外語”,導致在高等教育階段,教師用外語授課學生聽不懂,不能用外語回答問題,交際能力差。教師在精心準備教學內容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多層次的需求。首次授課前應對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進行測試,并深入了解學生個性差異。網絡平臺使教師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它提供了測試學生外語應用能力不同層次的聽說讀寫材料。教師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增強他們學習語言的信心,逐漸提高外語應用能力。通過網絡交互式教學模式,學生不僅能夠在真實語言情景中進行外語交際技能交互訓練,而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平臺和網絡資源,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網絡交互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管理部門配合下,要求學生在課外每周有一定的時間做預習、復習和網絡作業,加強訓練自己的薄弱部分,同時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監督與指導。
3.2 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合作精神
除了在實驗班嘗試使用網絡交互式教學策略外,筆者還采用合作性學習方式組織開展教學,嘗試解決外語教學中“大班化”的不利因素。所謂合作性學習方法就是以激發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能動性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著名的合作性學習理論研究專家Long和Porter將合作性學習的優勢歸納為以下幾點:學習者能夠獲得更多的語言實踐操練的機會;學習者使用的目的語質量得到提高;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得到相當程度的照顧,有助于使知識的傳授更具特色;學習者使用陌生語言的焦慮感降低,能促成積極的、有效的學習氣氛;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學習動機得到增強。班級被劃分為若干小組,可以貫穿在教學活動和課后自主學習時的各個環節。教師按小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教師多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分組討論(discussion)—自由發表觀點(free talk)—辯論(class debate)—扮演(role play)—合作(cooperation)模式。小組討論學習將大班化整為零,以點帶面,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交流、增加使用語言的機會。對于課堂的練習活動,每個小組組長負責安排任務和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教師同時也要監管學生的活動情況,以保證每個學生課堂小組活動的參與度和有效性。在學生完成課堂小組活動后,教師要抽檢小組活動的情況,如做演示(presentation)等。學生和教師共同填寫課堂小組活動評價表,根據所演示小組各成員的表現,教師要做及時的總結和意見反饋。
3.3 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視聽課外有聲外語材料是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課外有聲外語學習,有利于彌補大班上課的不足。筆者調查發現,有90%的學生都有進行課外有聲閱讀的愿望,對于大學的外語學習充滿了期待。課外有聲外語資料,內容廣泛,難易均有,不乏大量的“精神食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不同的基礎找到適合自己的讀物。書店銷售的有聲讀物很多,例如,廣東語言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瘋狂英語》有聲英語雙月刊和《新東方英語》等有聲雜志,它們原汁原味,體裁豐富,有詩歌、散文、演講、新聞,還有電影對白。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的網絡電臺和視頻,如普特英語聽力網有許多好的版塊,如電影、音樂、名著、演講、VOA特別聽力、BBC、聽力文摘、美國總統每周演講、初中級美國英語教程、英文視聽等。運用這些材料,教師可以使課堂教學形式豐富多彩,課外作業不再單一枯燥,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4 結 論
在高校外語公共教學條件下,本文采用三種主要教學策略進行探索,期望能對推動改革當前的高校大班外語教學現狀有所幫助。這些新的教學策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著重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和外語綜合應用能力,能夠為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及職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魏朝夕.對我國高校英語教師課堂行為的反思[J].英語廣場,2014(1):83.
[2]王曉林.個性化網絡學習平臺構建研究[J].科技信息,20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