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引言
職業技術學校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夯實學生今后職業生涯的基礎,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就需要積極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以打破傳統職業教育的桎梏。模具制造技術是職業技術學校一門理實一體化的課程,也是學生畢業分配前較為重要的實踐課程。本文從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模具制造技術實訓入手,進而進行一體化教學實踐,以供其他教師參考。
一、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的模具專業教學中,主要專業課有《模具鉗工》、《沖壓工藝》、《模具設計》、《CAD制圖》等課程,并擁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實訓科目,例如:數據加工、模具制造、鉗工等。模具專業教學知識點較為分散、教學時間間隔較大,很多學生都無法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與模具生產有機聯系在一起。《模具制造技術》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以真實的模具制造為基礎,模擬企業生產車間的崗位,將生產任務分配給學生,學生模具的制造過程中,充分掌握模具制造的流程,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了的專業技能,更是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二、制定課程標準
與傳統的課程教學大綱不同,課程標準是對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進行規定的指導性文件,它需要依據相關企業的需求而定,因此,在制定新課程標準之前,職業技術學校的管理人員需要到模具制造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并需要制定相關問卷內容,選取模具制造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生產車間的組長以及企業人事部門的管理工作者進行問卷調查,進而得出模具制造專業工作任務以及模具制造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以此為依據制定模具制造專業的課程標準,并依據模具制造工作過程設計學生的學習環節[1]。課程內容的設置應以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主,理論知識的選取應以輔助完成工作任務為目的,并需要結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相關教師應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同時課程標準的制定要盡量保持與實際崗位工作一致。
三、創新教材內容
模具制造技術教材的內容應充分展現工作任務引導、實踐為主的課程設計理念。把模具制造技術教學活動,細分為若干個工作項目,并以完成崗位工作以及崗位操作規范為依據,綜合考慮職業技能證書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術要求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相關視頻信息、代表性模具的拆解以及理實一體化教學等方式,適當的利用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教學內容,以提升實踐效率和質量。教材內容設計應圖文并茂,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同時教材語言應科學、精煉,其內容要與時俱進,更多的囊括模具專業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等,進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內容應具體,并具備可操作性,同時每節的內容可以做成活頁的形式,分為教師工作頁與學生工作頁。這樣有助于師生全面了解每天的工作內容。在模具零件加工實訓中,教師應給每組學生都派發工作任務單以及生產圖紙,這樣才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
四、創設教學情景
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理論認知水平,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轉變教學觀念,進行項目教學,提升教學水平,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項目教學活動應依照模具生產崗位操作人員的工作任務進行設計,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實訓與理論的一體化教學[2]。例如:在模具加工過程中,模擬企業的生產流程,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劃分生產任務,設置組長一職,從而有效協調每道工序間的銜接工作,考核每個生產小組的工時,促使小組間形成競爭。
五、建立評價體系
模具制造技術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著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在過程評價時,教師可以模擬企業的運營模式,采取虛擬工資的形式,將學生每天的工作量以工資進行計算,并建立獎懲制度,同時對模具加工的質量進行全程檢測,學生在零件加工時也可以相互檢查,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對于出現錯誤的學生應及時給予指導,以糾正其錯誤,提升自身專業技能。
對于加工質量較好的模具零件,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電加工機床在模型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永久保存在工件模型展示柜中,這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更多的學生。同時在模具生產環節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實踐所得虛擬工資,將其發放給學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實踐參與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模具制造技術實訓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從各方面進行努力,并不斷完善和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助推模具制造行業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尹晨,池寅生,徐小青等.高職《機械基礎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裝備制造技術,2013(8):205-206.
[2]向承翔.依托校內生產實訓項目探索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J].科教文匯,20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