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翔++陳俊++梁建強
2016年2月的一天,湖北省咸寧市板橋村。
村民們提著小木凳來到院壩里,緊緊圍坐在一起,等待著一場“活動”
落座完畢,“活動”開始。
“2015年,我們的黨務、村務重點工作有……這些工作共支出款項……歡迎各位黨員詢問、監督。”村黨支部書記劉鶴鳴向村民通報了2015年板橋村的黨務和村務工作情況。
劉鶴鳴的話音剛落,前排坐著的一個黨員就站了起來:“板橋村的扶貧資金怎樣使用的,到現在,我都覺得不清楚。”
“村里環境綠化,村廣場填方工程以及集市貿易工程是這筆款項的主要支出點。”劉鶴鳴解釋道。
“能查賬目嗎?想了解一下具體的收支情況。”這位黨員接著問。
“隨時歡迎大家來查賬,這些賬目全部是公開的。”
一問一答間,討論慢慢變得熱烈起來。跟著,許多人把自己的疑問拋了出來。
“村里的生態園已經建設兩年,可現在都沒有營業,這個工程會不會半途而廢?”
“香菇基地曾承諾,按照每戶3000元的標準給貧困戶分紅,紅利什么時候到手?”
“油茶項目周期長,投資金額大,企業流轉村民的土地,能否保證村民收益?”
兩個小時下來,村里“兩務”費用的支出,經濟發展的狀況,企業的運營缺陷等大家關心的話題,在詢問與作答中漸漸清晰。
把問題放在桌面上討論,讓村民們的心里多了顆“定心丸”。劉鶴鳴笑著說:“這得益于‘主題黨日+活動。”
以前,板橋村的“兩務”情況是以公告的形式張貼出來的,沒有多少村民會認真看。村民有了疑惑,想要尋求答案,有時候抹不過面子,往往會憋在心里。“村”與“民”的溝通,常常都不對稱。
“現在,‘主題黨日+活動把黨組織生活與群眾關心的事務緊密結合起來,使組織生活更接地氣,也‘活了起來。”劉鶴鳴說。
在200余萬人口的咸寧市,有黨員13余萬。
過去一段時間,黨組織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不外乎念念報紙,學學文件,匯總匯總意見。由于組織生活缺乏創新與活力,一些黨員的黨性意識、黨性觀念逐漸變得淡漠。
怎樣激活這潭“死水”?
2015年11月初,咸寧市開始推出“主題黨日+”活動。
學習黨章黨規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是“主題黨日+”活動的必備內容。在此基礎上,各級黨組織結合實際,在“+”上做文章,為老百姓做實事。
“黨章黨規,是每一個黨員的鏡子。”咸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濟說,“對照黨章,查找自身問題,依據黨規辦事,活動才能落到實處。”
“主題黨日+”越是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內容越是豐富多彩,組織生活越是“接地氣”——
組織黨員重溫入黨誓詞,話話時代變遷與誓詞的關聯;
走訪慰問老黨員,聽聽黨艱苦奮斗的鮮活事跡,傳承精神;
把組織生活搬到貧困戶家中,傾聽他們的困難,開展“一對一”幫扶;
開展民主評議,邀請村民參加,“點名道姓”指出黨員干部的不足;
…… ……
如今,在咸寧市,“主題黨日+”已成為全市6065個基層黨組織、135000余名黨員和1181名副縣級以上黨員領導干部都要參與的重要活動。
“農村有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臨了還有三樣沒學到。‘主題黨日+活動真是讓我長了見識。”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章晉有些激動地說,“它讓我再次想起剛入黨時的激情歲月。”
黨員們喜歡上組織生活,百姓覺得組織生活有價值。
“‘主題黨日+要堅持下去,形成長效機制。”王濟說,“我們正在嚴格考評機制,通過日常暗訪通報、隨機電話抽查、定期實地考核等多種方式,促進機制的形成。”
一年來,隨著“主題黨日+ ”活動持續推進,廣大黨員的黨員意識明顯增強,敢于擔當、勇于作為、為民辦事,成為咸寧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一種“工作習慣”。
回顧這些變化,咸寧市埠橋鎮黨委書記王煜感慨:“此前,個別黨員的組織意識淡薄。有利可圖時,就把黨員身份當成一種爭利的籌碼,無利可圖時,就當‘甩手掌柜。現在,這樣的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責任上肩、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務百姓,”通山縣南門橋社區黨支部書記阮順說,“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現在黨員參加組織生活的積極性提高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也增強了。”
“隨著‘主題黨日+活動的開展,那些走過場、重形式的組織生活得到了有效規范和改進,”咸寧市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毛秀君表示,“黨員增強了責任感,相關的事情,會主動以黨員身份回應。”
家住咸安區白茶社區的陳軍,在單位破產后,一直沒有正當職業,貧困潦倒。“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后,他在社區黨組織的幫助下,開了一家建材門店,家里有了穩定的收入,過上了不錯的日子。
“我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還要帶領更多的街坊致富奔小康。”陳軍說。在社區黨組織的關心幫助下,陳軍已經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摘編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