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創新,不僅僅是中國經濟發展,也是企業渡過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最關鍵一環。
但是,對于創新,人們的理解卻各有不同。有人說,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有人說,創新要有高科技,我們不懂高科技怎么創新?
其實,要想創新,首先要打破一個神話——只有高科技才能創新。
在美國的中小型成長企業中,一半以上從事傳統制造業,而不是高科技公司。
所以,我們要破除一種迷信,以為只有高科技才能創新。
事實上,“低科技”也能創新,傳統行業也能創新。而且,傳統行業中的創新機會要多于高科技行業。
不過,傳統行業想要創新,必須堅持差異化,堅持自己的特點,別每天老想著怎么成為風口上的“豬”,因為風口上的“豬”太多、太擁擠,給你留下的空間很小。
德國有一家為中小企業提供加工刀具的公司,它建了一個信息化的刀具管理庫,客戶訂購的車刀、銑刀、鉆頭都擺在庫里,每一把刀具上都有個條形碼,機器自動分揀,放進盒子,在流水線上高速運行,備齊后打包發貨,只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刀具需要人工分揀。
系統連接客戶訂貨、公司內部的生產、采購、倉庫和發貨,雖然還有人工干預,信息化已經基本到位,夠用了,不需要物聯網、智能化,不需要工業4.0。
企業創新,技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效率的手段。
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創新,照樣可以提高效率。
但是,這首先需要企業家精神的創新。
什么是企業家?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定義是:“企業家是敢于承擔風險和責任,開創并領導了一項事業的人。”
我想強調,企業家承擔的不是一般的風險,而是前人和同行未曾承擔過的風險。
如果做前人和同行做過的事,這是職業經理人,而不是企業家。
承擔這種獨特的風險,并對后果負責的人,才能稱作企業家。
企業家有三類:第一類是交易型企業家,他的特點是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尤其是當市場中出現新的需求時,他會想方設法滿足這些需求,在實現自身價值也就是賺到了錢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價值。
第二類是管理型企業家,他們不是一般的職業經理人,不是循規蹈矩、執行命令的管理者,而是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創新。
第三類是創新型企業家,例如比爾·蓋茨、扎克伯格。
可創新型企業家如果沒有管理型企業家一起合作的話,他的創新往往會失敗。
比如愛迪生,既是發明家,也是創新型企業家,但他并不擅長管理,必須找到一個團隊,才能幫他把創新企業經營下去。
交易型企業家從宏觀政策的變化中捕捉交易機會,但是,這類交易機會越來越少,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中則幾乎消失。
中國經濟進入了L型的軌道,中國的大多數企業也將經歷L型。
在谷底不要單純地熬,要主動從交易型企業家轉變為創新型企業家,主要從思維方式、文化和心理上轉變。
當然,你也許可以熬過去,但當增速放緩結束時,你會發現,你已經和新的機會失之交臂。
(摘編自《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