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夏
我從公司黨委工作部調(diào)到十一項目部任黨支部書記快一年了。對于大學畢業(yè)才六年的我來說,這一年的感受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趕鴨子上架。
記得兩年前,公司黨委書記找我談話時,語重心長地說:“小周,你可比我厲害喲,你大學畢業(yè)才四年就當書記了,我可是工作了21年才當書記。不過,你要記住,我們黨建工作的格局是‘支部建在項目上,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相信你一定會比我干得更出色!”
就這樣,我懷揣著一腔熱血,也有些惴惴不安地走進了十一項目部工程所在地。
我心里的不安很快得到了“驗證”。在我來之前,十一項目部黨支部書記是一位頗有威望的老同志。他退休后,我來接任。對我這樣一個90后“愣頭青”,項目部的員工沒怎么放在眼里。在工作中,我的安排部署經(jīng)常得不到落實。為此,我十分苦悶。
有一次,我跟父親閑聊時發(fā)了幾句牢騷,沒想到,有著42年黨齡的父親卻一語驚醒夢中人:“小子,是不是群眾路線走得不好?。俊?/p>
對啊,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走群眾路線就是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服務(wù)群眾,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wù),為群眾解決問題,群眾沒有理由不支持你??!
細細一想,我明白了一個關(guān)鍵的切入點:那就是不能把“書記”頭銜放在心里,我必須首先做一名合格的黨員,站在群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有了思路就有了方向。項目部最大的群體是農(nóng)民工,怎樣為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正是我的工作切入點么?于是,我開始細心觀察,處處留意。
我發(fā)現(xiàn),部分農(nóng)民工午餐時不在項目部的食堂吃飯,而是跑到工地外買小販的盒飯。這樣既不衛(wèi)生又不便于管理。經(jīng)過調(diào)查,我了解到,外面的盒飯比我們食堂的要便宜兩塊錢,還管夠。于是,我多次跑市場比質(zhì)詢價,既控制成本又保證質(zhì)量,最終把食堂飯菜的價格控制在大家滿意的范圍,成功地將這部分農(nóng)民工“拉”回了食堂。
思路打開后,方法自然就多了。員工中有很多年輕人喜歡用手機上網(wǎng),每月的流量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籠絡(luò)”這些年輕人,我在項目部架設(shè)“天網(wǎng)”,實現(xiàn)了無線WiFi全覆蓋。同時,我主動把他們加為微信好友,通過微信朋友圈,適時轉(zhuǎn)發(fā)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與其分享、交流思想和心得。
在實踐中,我還摸索出一項被大家稱為“圈地運動”的創(chuàng)新。我要求支部所有黨員,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員,在手機上安裝一款運動計步軟件,督促大家每天至少圍繞工地跑一圈,然后在朋友圈里曬出來。除了鍛煉身體,跑步還有另外兩個目的:一是探查項目危險源,二是順道撿拾施工廢料,廢料賣掉后可作為獎勵基金。
在公司內(nèi)部形成良性互動后,我還將密切聯(lián)系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范圍,從單位內(nèi)部拓展至社會,發(fā)動黨團員組建志愿者隊伍,為貧困群眾修繕房屋、夯實堡坎,利用施工機械設(shè)備為群眾整治出行便道,為留守兒童募集圖書文具、捐資助學。通過這些活動,一股股暖流激蕩在大家心中,一面面錦旗掛進了項目部。
2016年就要過去了。我想在年終述職報告中寫上這樣一句:“兩學一做”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只有努力做到“感情上貼近群眾、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才能踏踏實實走好群眾路線。
(作者單位:重慶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