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高校學生外出實習,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畢業生找工作的必經階段。在勞動力緊缺的行業,事實上很多企業與實習生愿意達成一種“準雇傭”關系,一些公司為吸引優秀實習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報酬,甚至在獎勵性收入方面能與正式職工的差不多。然而,社會上還是存在很多實習生被壓榨的現象,他們被作為廉價勞動力對待,這需要高校切實維護實習生的權益。
很大一部分實習生在實習時的目標就是畢業后能轉正,他們時刻處在被淘汰的危機意識下,甚至有的人干的活、擔的責與在職員工區別不太大,工資卻有天壤之別,在發生工作失誤時,還容易因“實習生”的身份招致另眼看待。一些企業把實習生當成了牟利工具,高壓式的實習模式已經成為實習生轉正的必經渠道,變成行業的常態,卻遠稱不上健康或公平,如此現象并非個例。對于一些高校來說,人才培養中提出了校企合作等改革措施,但是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時或多或少都有“走調”,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很多學生為求職而草草實習,甚至耽誤學業,一些高校則在學生實習環節成了“甩手掌柜”。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用人單位更心儀實踐能力強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下,學生在求學期間實習,加強認知實踐,積累實踐經驗十分重要,而如何為實習生保駕護航,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應該成為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重點。
首先,高校應精心規劃學生的實習。高校在進行校企合作、組織學生進行實習時,可以由各二級院系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專業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要求等,設計實習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將其納入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保障有制度可循,而不能由專任教師個人帶隊,或任由學生自主實習。另外,廉價勞動力現象嚴重影響高校教育的發展和形象建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學校未加甄選,急功近利,與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合作,推薦學生去一些與專業關聯不大、缺乏專業技術含量的崗位,學生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鍛煉。對此,高校必須按專業培養要求,精心遴選實習實踐單位,整個實習實踐要有系統的方案,包括師資保障、實習內容、學生考核、實習質量評價等,絕不能隨便安排實習生到某個企業。
其次,高校與用人單位良好溝通,確保實習生權益。除了給予實習生富有實效的引導,高校還需要提供實質性的權益保障。在實習的過程中,大學生接觸行業一線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他們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卻很微妙,一般來說實習生與實習單位沒有法律認可的勞動關系,即沒有協議,這也為不少單位將實習生當作“廉價免費勞動力”提供了可乘之機。即使實習生能夠獲得一定薪酬,但法律地位仍不明確,游離在學校和單位的管轄之間卻又未被明確歸屬方。對于高校來說,對學生參加實習較理想的保障方式是實習單位與高校、學生三方簽訂實習協議,明確三方的權利、義務,從根本上保障實習生的合法利益。當然,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共同推動。
最后,高校應積極接收和處理來自學生的反饋。近年來新聞媒體上屢屢出現高校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權利遭侵犯的報道,大部分原因是實習生在惡劣的環境中加班加點工作,只有很低的薪酬或根本沒有薪酬,且崗位與所學專業關聯度不高,覺得沒有多少收獲,不得已才向媒體爆料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也在側面反映出高校對自己的學生缺乏關愛,在實習生的實習過程中沒有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對此,高校必須事先告知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保障、薪酬待遇等事項,以及向學校反饋意見和建議的途徑,為實習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雖然實習主要是由高校安排,但在實習管理的過程中應通過多種途徑,如學生代表訪談、實時跟蹤、QQ群、微博等聽取學生的反饋,接收來自專業技能學習、條件保障、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直接關系到實習生實習的最終效果。
總之,大學生的實習關乎個人成長和就業,實習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他們的實習境況理應得到校方的重視,高校應改善對學生實習的認知,精心謀劃,切實保障他們的權益,為大學生提高職業技能、逐步走向社會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