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輝
文學修養在歌曲創作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姚林輝
聲樂,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和文學都是源自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二者相伴而生、相輔相成。而文學修養,成了作詞、作曲、演唱等聲樂藝術創作活動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豐厚的文學修養對一名歌唱者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會幫助歌唱者通過文學作品間接地了解和感知各式各樣的社會生活,認識大千世界,了解人間百態,熟悉和感知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些知識的獲得,會潛移默化地對歌唱者的演唱予以幫助。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既能演唱西歐傳統唱法的歌劇詠嘆調和藝術歌曲,又能演唱富于濃郁地方風格的中國民歌,還擅長演唱綜合風格的歌曲,演唱曲目非常廣泛。這些都得益于她不但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同時,還因為她是我國的第一位聲樂碩士,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根底和文化底蘊,所以,她的演唱風格表現為大氣、抒情、細膩、吐字清晰、樂感豐富,尤其善于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成為了一名藝術修養很全面的藝術家。
一首優秀的歌曲創造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綜合了文學與音樂的精華,通過旋律與文字同時感染打動我們,使我們自然而然引起共鳴,倘徉在歌曲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聲樂作品的演唱是以歌詞為主體對象,輔以以旋律及節奏為主要表現的樂曲,以語言為基礎的對歌曲作品進行演繹表達的活動。在這三個環節中,哪一項都離不開歌詞的重要參與。歌詞,是和音樂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藝術體裁??梢哉f,一定意義上歌詞是歌曲情感表達的核心,是溝通作曲與演唱,將三者融為一體,形成完整歌曲的重要橋梁。歌詞同時具備文學和音樂藝術特征,本質上是一種文學語言形式。歌詞的文學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作曲、演唱的文學特質和藝術品質。
古今中外許多音樂大師,必備的一項特質,就是都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對文學詩詞的深入理解、獨到體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靈感,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因此才寫得出那么優美充滿感情的歌詞、歌曲,才能通過演唱恰到好處地展現歌曲的魅力。
像我國老一輩歌唱家應尚能、周小燕等,他們都是有著很高文學修養的藝術家,他們歌聲的感染力來自于其對歌詞意境的深刻理解和詮釋。流行音樂界的
著名歌星劉歡,他的成功也不僅僅因為他那高亢嘹亮的嗓音,而是他高出一般流行歌手很多的文學修養和文化素質。正因為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文化素質,使他有很強的詞、曲創作能力,演唱自己的歌無疑更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內心的情感,使歌聲有更強的感染力。
如果說,唐朝以前詩詞為一家,詩即是詞,詞即是詩,那么到了唐宋以后,詩與詞才逐漸分家,一部分是可以譜曲演唱的長短句,即歌詞,另一部分是只能吟讀的詩。詩詞雖然分流了,但它們同出一源,仍有不少相同之處,從本質上講,歌詞也具有詩所具有的藝術特質、表現技法和情感特征。最終演變成能演唱的長短句的歌詞,具體來說,是一種與音樂相結合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語言。歌詞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歌曲是否優秀。創作者的文學修養的厚薄,駕馭文字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詞的藝術品質。
文學與聲樂本是同根生成,在詩歌發展史上,詩的形體演化總是與音樂的流變相輔相成的。從先秦時代起,《詩經》中的詩就是配樂演唱的歌詞。《尚書·舜典》中即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記載,即顧炎武所說的“必先有詩,而后以樂和之”。稍后兩漢與魏晉期間的樂府詩,也是配樂的歌詞(當時也有不能入樂的詩,被稱為“徒詩”)。隋唐以來,清樂轉變為燕樂。伴隨著燕樂興起的唐宋詞也是配樂演唱的歌詞。但在與音樂的關系上,卻同《詩經》和古樂府有了重要區別:“風”、“雅”、“頌”與古樂府都是先作詩歌,再以樂曲與之配合;唐宋詞則是先有曲調,再按其曲調的格律來填寫歌詞。所以作詞也被稱為“填詞”、“倚聲”。這就將詩與音樂的關系倒了過來,使體現音樂的格律成了先驗存在的形式。元代以來,宋詞譜曲失傳,詞也走上了“徒詩”的道路。隨著后來北曲的衰亡,散曲也衰落了。此后的中國詩歌幾乎完全與音樂脫節,成了純粹的案頭文學。然而,詩與音樂天然的共生關系畢竟不會泯滅,19世紀后期,近代的歌詞與西方音樂和歌曲一起傳入中國。于是歌詞的創作重新發展起來。這時的歌詞實際上就是一種新的配樂演唱的詩體。它與傳統詞、曲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再是“按曲填詞”,而是“依詩譜曲”(從這點上說,其實是恢復了《詩經》與古樂府的傳統)。它采取長短自由的靈活句式??梢哉f,這是詩歌形式由古典向現代演變過程中的一次解放,也是“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這一自然發生過程在新的基礎上的回歸。
詞曲相生相伴,決定了文學修養與樂曲創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樂曲是由旋律、節奏、織體等要素組成,從而形成音樂形象,描述情景。而歌詞則是以直接的文字形式描繪畫面,塑造形象。當樂曲表述中出現模糊抽象的感知,常常需要溶入清晰明朗的文字,以獲得音樂和文學上的密切聯系,形成完整的感知、感受。
詩詞歌曲所具有的文學價值,決定了演唱詩詞歌曲時文學修養的融入,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歌唱者的文學修養和聲樂修養兩者的辯證關系來看,聲樂演唱的情感,需要文學修養的正確引導,聲樂演唱中的想象,也需要文學修養去豐富和培養,即使是對聲樂作品中音樂部分的理解,也離不開文學修養的幫助。每一個歌唱家在演唱一個歌曲作品時,難以避免會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這就必須要經歷一個對作品的精髓進行審美把握的過程。文學修養為歌唱者提供了一個自覺地發揮藝術想象力的廣闊空間,讓他們能從文化的高度把演唱技巧自覺地、靈活地運用于演唱之中,使演唱具有新的涵義和內容,顯現出獨特的演唱風格。優秀的歌唱家是能把詞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能把音樂的全部涵義,讓聽眾“一耳了然”。
然而,對于歌曲的理解其根本是建立在演唱者文學修養基礎上的。演唱者文學素養的深淺則決定了對歌曲作品的理解,決定著二度創作的藝術水平。
文學修養始終是聲樂創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隨著藝術家的文學修養愈加厚重,藝術的土壤愈加肥沃,根植于這塊土壤上的作詞、作曲、演唱等藝術創作也將更加枝繁葉茂,藝術創作的品質將不斷提
升。
集歌手、作詞、作曲于一身的羅大佑,從1974年開始個人的音樂生涯,當時他的作品立意平淡,創作品質還不高。1980年,經過大學六年的學習(尤其是對古籍的學習),文學修養快速提高,這一年便創作了《是否》和《光陰的故事》這2首成名曲。此后游學美國的經歷更加提升了他的文學修養和生活閱歷,佳作不斷,《東方之珠》《明天會更好》等文學性與音樂性俱佳的作品成為經典。
文學修養的加深,可以培養人良好的氣質和內在的精神品格,而這種內在品格的培養,與聲樂創作中所要求的內在精神與審美原則是一致的。只有創作者的文學修養的積累達到較高的水平,其藝術生命的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香港音樂教父黃沾,既是詞曲家,又是作家,與金庸、倪匡、蔡瀾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他只是因為喜歡讀書,1963年畢業于港大中文系后,經過20年取得碩士學位,到2003年,63歲的他又修得香港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越來越深厚的文學修養,幫助他在歌曲創作上一發不可收拾,攀上了歌曲創作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他一共寫出2000多首歌曲,《射雕英雄傳》等電視劇的主題曲是他的佳作,《上海灘》《我的中國心》等歌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傳遍了華語地區,被冠以“流行歌詞宗匠”稱號,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著名詞作家林夕在點評他的作品時說:“以文言筆法寫詞有如行鋼線,一不小心便會一面倒。只有學貫五經才能欣賞。”至今,他仍然是香港歌壇公認的“詞壇教父”。
文學修養的厚薄、深淺決定著作詞、作曲、演唱等聲樂創作的品質,決定著聲樂藝術家的生命的深度。同時,音樂創作不僅與文學功底分不開,更是我們理解聲樂的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戰士文工團)
責任編輯:胡耀池

曹 悅 一樹梨花80x80cm 布面油畫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