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崇州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積極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和專業化服務組織三大主體,初步創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組織“三位一體”(1+1+1)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多主體、多層次的“農業共同經營”模式(簡稱“農業共營制”),有效破解農業“誰來經營”、農村“誰來種地”、生產“誰來服務”三大難題。
形勢倒逼之崇州思考
——面臨“無農愿耕”“種糧斷代”的問題。崇州作為成都市的農業大縣和糧食主產區,全市農村勞動力36.9萬人,但外出務工人員高達73.4%(目前,二三十歲的農民絕大多數不會種地也不愿種地,四五十歲的農民愿意出外打工),農村務農大多都是6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甚至有80多歲的老人還在種地,無農愿耕、種糧斷代的趨勢愈加嚴重,農村“誰來種地”、農業“誰來經營”“誰來服務”等問題日益突出。
——面臨“傳統經營”“懶人農業”的問題。崇州耕地面積52.1萬畝,農民人均耕地只有1畝左右,經營規模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隨著農民舉家進城居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出,農業勞動力素質、農業經營規模等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底線需求,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等問題日益嚴峻。
——面臨農業“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的問題。由于農業科技、品牌、金融以及其他專業化服務不完善,當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于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天花板”;農業補貼中有的屬于“黃箱”政策范疇,受到世貿組織規則限制,部分補貼繼續增加也遇到“天花板”。同時,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這兩道“緊箍咒”也嚴重束縛農業長遠發展,制約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難題破解之崇州探索
——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糧食經營規模化。崇州市堅持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和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成果,率先在全國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積極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著力解決“誰來經營”問題。截至2016年5月底,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達246個,入社面積31.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0.8%。
一是創新組織形式。引導農戶以農村土地經營權作價量化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并建立由社員、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構成的組織架構。
二是規范運行機制。構建“理事會+農業職業經理人+監事會”運行機制。理事會代表全體社員負責決策“種什么”,并公開招聘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怎樣種”,提出具體生產計劃、生產成本預算、產量指標等。監事會代表全體社員負責監督理事會和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工作。
三是強化利益聯結。探索形成了除本分紅、保底二次分紅、傭金+超獎短賠等利益聯結機制。除本分紅模式是最常用的模式,即將除去生產成本后的經營純收入按約定比例進行分配。
——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推動農業生產專業化。崇州市大力開展以農業職業經理人為重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并建立完善相關資格認證、政策扶持等制度,著力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型職業農民6712人,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1887人。
一是建立教育培訓體系。重點針對種養能手、返鄉農民工等人員,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三類協同培訓,構建起“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二是建立評定管理機制。成立農業職業經理人評價委員會,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信息庫,健全農業職業經理人選拔、培訓、評定和考核等機制。截至2015年底,崇州市初級、中級、高級農業職業經理人分別達342人、116人、19人。
三是建立扶持政策體系。設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專項培訓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制定并完善糧食規模種植補貼、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補貼、信用貸款貼息扶持等配套扶持政策。如中級以上農業職業經理人享受提高10%的糧食規模經營補貼;農業職業經理人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60%等。
——成立農業綜合服務組織,推動農業服務社會化。崇州市按照“政府引導、資源整合、市場參與、多元合作”原則,建立起科技、品牌、金融及專業化服務四大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誰來服務”問題。截至2015年底,崇州市農業科技專家團隊達225人;綜合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3家、農業服務超市17個,分別連接2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或大戶、17個植保專業服務組織、13個糧食烘儲中心、6個勞務合作社、2個工廠化育秧中心、25個集中育秧基地。
一是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依托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一校兩院”,形成了“專家大院專家+農技人員+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科技服務體系,實現了農業科研成果與田間地頭的無縫對接。
二是構建農業科研品牌服務體系。成立農業品牌管理委員會,建立“公共品牌+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基地”連接機制,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逐步形成了“稻蝦藕遇”“白頭五星老油坊”等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的農業品牌。引入社會資本搭建起“西蜀糧倉·崇州味道”農村電商平臺,開展網上推介、預定、配送等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全市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比例達61%,農業經營主體加盟農村電商120多家。
三是構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健全完善農村產權融資擔保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土地承包流轉服務中心、農業農村投融資平臺,從制度上構建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983宗、16.22億元。
四是構建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搭建農業技術咨詢、農業勞務、農業機械化服務、農資配送、糧食銀行等“一站式”全程農業生產服務平臺,所有服務項目的內容、標準、價格等均實行公示公開、明碼標價。
實踐成效之崇州經驗
——實現了經營主體“共建共營”。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家庭承包權的基礎上,通過經營權的進一步細分和重新配置,催生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究其實質來看,崇州農業共營制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構建、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組織體系,發展了適度規模經營,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截至2016年5月,崇州市入社農戶達9.23萬戶、占總農戶的60.8%,適度規模經營率近70%。據統計,與傳統農戶家庭經營相比,2015年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營的水稻種植平均每畝增產10%約110斤以上,生產資料投入與機耕機收成本下降15%約90元。
——實現了經營收益“共營共享”。崇州農業共營制土地的集中、現代生產力要素的聚集及其農業能手的共同經營,破解了家庭經營應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瓶頸,優化了農業資源配置,實現了現代物質技術裝備、企業家能力等先進生產要素與經營方式的高效對接,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形成“共營共享”的利益共同體與分享機制。如隆興鎮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公積金2.3萬元,農業職業經理人傭金達11.56萬元、同比增長6.9%,入社農戶年均畝收入達863元、同比增長7.9%。
——實現了經營目標“共營多贏”。從微觀層面看,崇州農業共營制保證了各個參與主體的權益,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入社社員實現了穩定增收,農業職業經理人實現了創業增收,專業化服務組織實現了服務增收。從宏觀層面看,崇州農業共營制使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糧食生產能力得到加強,農民權益得到充分保障,農業生產力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微觀主體經營目標與國家宏觀政策目標的“激勵相容”與“多贏”局面。2015年,全市職業經理人每畝平均收益165元(不含政府補貼),平均年收入4.8萬元;合作社公積金平均每畝提取75元左右;入社農戶在收回生產成本后,每畝直接增收約545元(不含政府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