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彥 梁羽妹
【摘 要】本文對當前學校運動會開展中面臨的學生參與面窄、重競技輕普及、裁判規則缺乏靈活性、項目設置不合理等問題進行剖析,并結合國家政策法規、學生的需求和體育教學改革新理念、發展趨勢,提出深化學校傳統運動會改革、淡化學校運動會的競技性以及修改和制定適合于學校運動會的比賽裁判規則等對策。
【關鍵詞】學校 運動會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26-02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從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的角度出發,要求學校加大校園體育運動會的改革力度,把學校運動會真正辦成學生積極參與的體育盛會,并強調學校運動會應當面向每名學生,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逐漸培養起體育鍛煉的興趣。為此,本文擬從學校運動會存在的問題出發,分析、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學校運動會參與權、裁判規則、比賽項目設置等方面的改革,發揮學校運動會的教育功能,把更多的學生吸納進來,在同一場地、同一規則下進行對抗比賽,帶動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鍛煉等各項體育活動的健康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實施素質教育。
一、學校運動會開展中面臨的問題
(一)對學校運動會認識存在偏差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學校不可或缺的大型體育競賽的活動其形式與本質逐步產生變化。它的理念、行為由“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逐漸向“增進健康與素質教育的結合體”轉變;比賽項目由單一的“重競技、重能力”的田徑運動會,發展成“內容豐富、重參與、重普及”的綜合性運動會,形成以田徑項目為主,包括跳繩、拔河、踢毽子、球類等一系列多元化賽活動在內的大型體育競賽活動。然而,目前有些學校的領導對運動會的作用和意義理解得過于狹窄,大多數學校運動會的意義僅限在體育比賽和例行公事上,其中的文化教育、紀律教育、團隊教育、美育教育、安全教育等作用越來越少,運動會的多方面教育功能和功效都大打折扣。
(二)學生參與面窄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每年學校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運動會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但是,現階段以傳統田徑項目為主的競賽項目的學校運動會,其競賽規程一開始就對參賽辦法作了硬性規定:每項每單位限報2-3人,每人限報1-2項,另可兼報接力。即每項設定限報3%-4%的人,每個人最多只能報1-3項等,直接在競賽初期就控制和規定了每項競賽項目的參賽總人數、參賽單位每人限報的項數和每項限報的人數及男女比例等。這使得依法獲取參賽權利的學生運動員僅占在校生總數的10%左右,有90%的在校學生被剝奪了參與運動會的權利。這樣的做法與國家目前對學校運動會參賽人數要求各班參賽人數要占全班總人數的 90%以上的規定是相背離的,是不符合教育公平要求的。應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校開展的各種體育活動中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成長機會。
(三)獎勵名額少
依據競賽辦法,運動會的各項目比賽,一般情況下參照競技體育中的做法,只取前八名運動員給予獎勵,造成學校運動會獎勵面不大。由于獲獎名額太少,對于一些參賽人數較多的項目來說,起不到鼓勵作用。對于未獲獎的運動員,不能始終停留在用“重在參與”的話語來安慰他們。
(四)項目裁判規則缺乏靈活性
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學校運動會,其項目裁判規則完全采用國家田徑協會最新審定的《田徑競賽規則》。可是,普通學校運動會的對象是“學生運動員”,都是非體育專業的普通學生。他們日常基本上沒進行過比賽項目的專業訓練,對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接觸,基本來自平時的體育課學習,或者課外活動時間進行的業余訓練,對體育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的掌握相對來說不夠標準或規范,對體育理論、裁判知識的了解也不多或不夠細致。比賽中運動水平的發揮,比賽經驗的積累,臨場心理抗壓能力等非常有限。完全運用給專業選手競技必須遵守的裁判規則來規范和評判學校運動會業余選手的比賽,表面上看似客觀公正,實際上對學生運動員是不公平的。
(五)項目設置不合理
1.比賽項目設置單一。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運動會,比賽項目的設置很少征求學生的意見,基本參照競技體育運動比賽的項目來設置、組織開展。內容形式相對較單一,主要以田徑項目為主,且多屬于個人性項目。運動會比賽全程強調競技性,重成績與排名,以爭奪名次為主,適合體育基礎好的學生參加。特別是那些很能鍛煉人意志力、忍耐力、爆發力的長跑,一般學生不敢報名參加。加上近幾年頻繁發生長距離跑猝死等意外事故,學校害怕擔責,很少采取鼓勵措施動員學生參加,或者干脆取消長距離跑的項目。另外,集體項目開設得還不是很多,不利于擴大學生運動會參與度,也影響到廣大學生對學校體育大型活動關注度和參賽積極性。
2.比賽項目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直接聯系較少。現階段,還開設有田徑選項課教學內容的學校體育課不是很多。特別是高校,基本以開展普及型較高的球類、健美操、武術、跆拳道、瑜伽等學生喜歡的運動專項進行課堂講授。運動會中的跨欄、三級跳、跳高、鉛球等田徑比賽項目,大部分學生在日常中很少接觸,了解也少,更別說練習了。這就導致“運動會前的體育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都沒有相應的學習和鍛煉,運動會與體育的習得成了平行線,兩張皮”。在運動會上讓學生報名參與自己不熟悉項目的比賽,無形中就限制了部分學生參與運動會的資格。
3.部分比賽項目技術難度較高。像三級跳遠、跳高、跨欄等比賽項目,本身技術上就有一定的難度。加上項目單調、枯燥,學生平時接觸不多,也很少練習,讓學生喜歡和作為參賽項目,有一定困難。
二、學校運動會改革的建議
(一)正確認識學校運動會的功能
根據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學校運動會共同宗旨和目標,完善學校競賽體系,建設常態化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體育比賽和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學校綜合性運動會,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發揮學校運動會的教育和引導功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更進一步了解體育運動,培養體育的興趣,提高他們對體育鍛煉的熱愛程度,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育人口的增長,更好地推動學校運動會的可持續發展,促使學校運動會回歸教育本質。
(二)擴大學生的參與面
修改競賽辦法,建設常態化競賽機制,舉辦全員運動會,讓人人都有參賽機會,人人都有鍛煉機會,激發廣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讓他們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充分享受體育帶來的激情和快樂,有利于學生自身健康發展,有利于滿足其自身心理情緒需要的新型運動會模式。
(三)擴大獎勵學生比例
修改競賽辦法,擴大獎勵面,根據參賽人數比例設置獎勵人數,可考慮各項目選取參賽總人數的30%進行獎勵,激勵和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及比賽的積極性。
(四)修改比賽規則
弱化競技運動水平,強化普及和健身效果。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和靈活多變原則,改進與創新裁判規則,以充分調動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改革比賽項目的設置
學校運動會比賽項目設置時不能片面追求娛樂性和迎合學生的興趣。應充分考慮這些項目的群眾基礎情況,以及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倡導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大學專業化,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這個運動平臺中找到適合自己興趣愛好和身體特點的體育運動競賽項目,且滿腔熱情投入。首先,比賽項目的設置在這里有一定的強制性。田徑運動作為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其發展身體素質的許多方法、手段都為其他運動所采用,以此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改善內臟器官機能,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發展運動能力。田徑運動的這種鍛煉方法手段是其他運動項目不可替代的。所以,國家以法規的形式確保田徑運動項目在學校的開展,硬性規定學校運動會必須以田徑項目為主,以期實現田徑運動對學生機體能力的鍛煉價值、心理素質的塑造價值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價值,為國防軍隊建設提供合格的后備人才。其次,設置時注意結合一些趣味性、團體性、高效性、普及程度高的個人比賽項目和集體類項目。再次,將難度系數較高的傳統競技項目改換為健身價值高、有教育意義、易于長期堅持的運動項目。最后,必須考慮到增設的項目適合各年齡段的特點,要有客觀的、符合學校特色的評判標準,且得到學生的普遍認同。
【參考文獻】
[1]李小偉.深圳該辦一屆怎樣的大運會——由第25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想到的[J].中國學校體育,2009(9)
[2]毛振明.改革學校運動會實現全員參加[J].體育教學,2014(7)
[3]鄭波,陶成武.學校運動會的人文教育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4)
[4]苗苗.山西省高校體育運動會的改革模式及其運行體系構建[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2)
【基金項目】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立項項目“從太極拳的文化內涵看太極拳在高校推廣的對策研究”(KY2015LX198);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廣西高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研究”(2016JGB297)
(責編 劉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