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學 劉肖睿 吳鐵軍
農安地區遼金古城址病害調查
王義學劉肖睿吳鐵軍
[內容提要]農安地區作為遼金王朝腹地,擁有眾多遼金時期的古城址,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面貌,這些古城址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有待加強保護。
農安地區 遼金古城址 保護與管理
農安地區作為遼金兩朝的腹地,擁有豐富的遼金遺存,這些遺存反映了遼金時期這一地區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情況。對這些遺跡遺物的調查研究,一直是這一地區考古工作的重點之一。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筆者參與了農安縣境內遼金古城址的調查工作。
本文借用“土遺址”和“城址病害”的概念,對農安地區城址現存的問題進行列舉與分析。
本次調查的農安縣遼金城址共24座,保存狀況差異較大。綜合考慮《農安縣文物志》及本次調查的相關情況,對24座城址的周長、類型(性質)、建筑位置、現代用途等具體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見下頁表一。
通過對表一內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除去周長不詳的6座城址外,其他城址按周長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城址。大城周長大于2000米,有4座;中等城址為1000-2000米,有10座;小城址小于1000米,有4座。這一分法,是根據現在的調查情況,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在參考借用并作出一些結論時,需要參考文獻資料。
2.按照城址的功能可分為:州府城址、經濟中心型、交通要道型、軍事性城址。其中,經濟中心型城址周圍有較多的遼金時期遺址,城址的形成可能是為了管理周圍的聚落遺址,如雙馬古城址、小城子鄉古城址、瓦盆城古城址。這一分法是根據《農安縣文物志》的相關內容推論出的,并未得到其他證據的印證。
3.從城址的建筑位置看,主要修筑在高崗漫崗上。由于東北地區地勢過于平坦,起伏較小,因此城址的選擇一般都會建在地勢相對較高的位置,便于掌握周圍情況和防止水患;其次建于斷崖河岸之上的城址有3座;最后則是建在山頂之上,僅一座。
4.從城址現在所處的環境看,分為位于斷崖上的、位于耕地中的(包括順山古城址)和位于現在城鎮、村落房屋下三類。
在城址調查時,發現數量較多的遼金時期陶片、瓷片、瓦片和青磚殘塊。陶片的紋飾豐富,口沿以卷沿圓唇為主;瓷片以白瓷碎片及碗底較多;瓦片分筒瓦和板瓦,均為外素面內布紋;磚殘塊均為青磚。
在討論農安縣古城址的保存狀況之前,先引入“土遺址”的概念。孫滿利先生對“土遺址”的定義為:“土遺址是指以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類歷史上生產、生活等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跡,是一種重要的文物資源。”③那由“土”筑城的城址,自然而然地歸并入土遺址的行列。土遺址保護在中國起步較晚,理論體系還未完全建立。目前,中國土遺址保護研究做得較好的有新疆“交河故城”④、“高昌古城”⑤等干旱環境中的城址、長城、壁窟。南方地區也研制出適合潮濕環境中對土遺址的加固材料⑥,本文對這一問題不做深入討論。“土遺址病害”的提法,經常出現在土遺址保護類文章中,根據對已看到的資料中關于病害現象的介紹,可以總結為:對土遺址造成破壞的人為原因和自然原因,病害的命名可分為破壞原因,如凍融現象、取土等;破壞后的現狀,如沖溝、挖溝等;既是破壞原因,又是破壞后現象的,如“根劈”、耕種等。

表一:農安縣遼金城址調查統計表②
通過對農安縣遼金古城址的調查,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總結城址面臨的“病害”,具體情況見下頁表二:
農安地區城址所面臨的病害,目前可分為兩類七個方面:
(一)自然原因:
1.凍融破壞
農安位于中緯度地帶,為東部季風區中溫帶半濕潤地區。冬季寒冷漫長,夏季炎熱多雨,且多暴雨,凍融周期較長,深度較深,對土遺址的破壞尤為嚴重。凍融對遺址的破壞表現為墻體表面風化,形成酥土(浮土);內部結構破壞,形成裂縫和空隙。

表二 農安縣古城址病害
2.生物(動、植物)破壞
生物破壞,分別指動物破壞和植物破壞。動物破壞主要是動物洞穴對城墻內部結構的破壞,如螞蟻、老鼠的洞穴等。植物破壞是指植物根系對墻體表面和內部結構的破壞,如墻體表面生長的草類,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墻體表面免受風沙剝蝕的影響,但是植物根系不斷地生長也是墻表土變得松散;向墻體內部生長,造成細微的裂縫。大型樹木的根系延伸到墻體內部則完全破壞墻體內部結構,形成“根劈”現象。
3.雨水沖刷
從現場的情況看,雨水沖刷造成的破壞亦表現為兩種:一是,表面保護浮土被沖刷去,墻體裸露,形成新的浮土,再次被雨水沖刷,形成循環后,墻體會被慢慢破壞殆盡;二是,形成沖溝,沖溝則直接破壞墻體,甚至破壞城址內部。
4.坍塌與剝落
坍塌,主要發生建立在斷崖岸邊的三座城址上,尤為明顯的是城子里古城址;在城子里古城址的東墻北端,由于黃土的直立性結構,坍塌情況嚴重。剝落,主要是墻體表面出現裂紋,后經凍融、植物根系、動物洞穴等破壞,導致墻體表面剝落。
從以上的情況看,這些病害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并不能獨立存在,與這一地區氣候、光照、土質關系密切。因此,對于這些遺址病害的治理,并不能使用單一的保護技術,而應該聯系實際情況,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精密的實驗之后,才能著手研制對應環境的保護材料。
(二)人為原因
1.耕種
從表一的統計中可知,大部分城址現在位于耕地之中。東北地區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土地肥沃,畝產量高,可耕地集中,適合于機械化耕作。因此,耕種是東北地區城址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址的破壞情況首先與耕地中的地壟方向有直接的關系。若城墻與地壟方向一致,則保存情況相對較好;若地壟走向與墻址走向垂直,則破壞較為嚴重。由于長時間的耕種,導致墻址表現出來的寬度較大,甚至無法確定是否為墻址。其次是修整耕地,將高出的土推平,使耕地地面起伏減緩。
2.取土
取土是對城址破壞最為徹底的方式之一。取土的主要用途有:建造磚窯,取土燒磚;建造房屋時,取土筑基;修路時,取土筑路;墻址處修筑防護林,防護林兩側挖溝等等。
3.城鎮、村落建設
部分城址位于村落、城鎮之下,如萬金塔古城址(祥州)的西墻完全覆壓在萬金塔鄉街道之下;東墻、北墻則大部分覆壓在村落房屋之下;墻址上建蓋房屋等。
除以上的情況外,還有如修建公共設施、人工水渠、盜掘等原因造成的墻體破壞。
[注釋]
① 數據的統計來自1986年編輯的各市縣區文物志。表中的數據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后有所增減,由于“三普”的資料尚未公布,具體情況不明。
② 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農安縣文物管理所對遼金時期古城址進行調查,資料未刊布;《農安縣文物志》,1987年6月(內部資料)。
③ 孫滿利:《土遺址保護研究現狀與進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第19卷,第4期,2007.11。
④ 孫滿利:《吐魯番交河故城保護加固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⑤ 柳方:《吐魯番高昌古城保護研究——兼論新疆地區古城址保護研究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⑥ 周環:《潮濕環境土遺址的加固保護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4月。
⑦ 程蓓:《植物對漢陽陵封土遺址的影響》,《文博》2013年第3期。
責任編輯:祝立業
K872
A
1009-5241(2016)03-0038-04
王義學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吉林 長春 130000劉肖睿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吉林 長春 130000吳鐵軍 農安縣文物管理所副研究館員 吉林 農安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