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老王”的“四張名片”——記杭州市國土資源局富陽分局王幼良同志
□本刊特約記者

“老王”王幼良,男,浙江富陽人,1968年6月出生,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7月從部隊轉業到富陽國土資源局,現任富陽分局辦公室主任,2015年根據組織安排,下派到新桐鄉程浦村擔任村第一書記。
部隊、國土資源局、農村,不論工作場景如何變換,王幼良始終不變樂呵的性格,見人總是先咧嘴一笑。即使聽到別人打趣他“隔壁老王”,他也欣然笑納,他還真想做“大家遇事馬上能想到的隔壁老王”。地籍科、場口國土資源所、監察大隊、行政許可科,不管崗位如何變動,“老王”都嚴格要求自己,憑借“用心做事、誠心待人”的工作作風,以及迅速高效、敢于擔當的行事風格,得到周圍同事和辦事群眾的一致稱贊和好評。
有人說,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成為人生的名片。這位曾在部隊立過三等功、所在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愛民模范”榮譽稱號的“老王”,用他40多年的人生、16年的職業生涯淬煉出了四張烙著濃厚王氏印記的“金名片”。
走村入戶,戶戶見干部,是這兩年對基層干部提出的要求。但早在場口國土資源所工作期間,老王就已經把這當成對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用腳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排解民憂。幾年下來,老王對所轄范圍內的5個鄉鎮、61個行政村的涉土情況如數家珍,成了有名的“狗不叫”干部。
一次,龍門鎮龍五村的一戶農戶因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連續多年申請建房都審批不下來,一家四口只好擠在幾十平方的舊房里,生活十分困窘。“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老王聽說這事后,立馬把這“燙手的山竽”接了過來。由于鄰居白天在外務工,老王只能選擇晚上上門做工作。短短一個月里,他前后四次上門,跟對方“磨嘴皮子”,最終使得兩家達成了諒解,多年的建房問題總算落地。“你態度這么好,我不同意都難為情。”鄰居對老王說。
富陽有兩位享受國家津貼的專家為花園圍墻積怨多年。他們到過很多部門信訪,但一直未能解決。老王不怕難,多次上門進行協調,主動承認當時確權發證時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雙方的意見提出解決方案。最后兩位老人被他的真情感動握手言和,并將一封感謝信寄給了富陽區國土資源局局長。“王幼良真摯淳樸的工作作風,是我們見過最好的!”兩位老人在信中說。
2015年8月,老王被派到程浦村擔任村第一書記。程浦村資源稟賦相對較足,但集體經濟相對滯后。通過走訪座談,老王了解到程浦村的耕地后備資源空間較大,墾造耕地大有潛力可挖,通過查找圖斑、比對地類,最終確定了程浦村有30余畝的地塊可以建設水田。“這么多便民利民的政策大家都不太了解,是不是我們在村級班子建設、村務公開、黨務公開上應該進一步加強?讓全村村民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全村工作情況。群眾是講感情的,只要我們真正以誠相待,真心實意地關心和幫助大家,我們的掛職鍛煉才會取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老王在民情日記中寫道。
國土資源管理涉及的政策法規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面對的人群也不一樣,尤其需要有擔當、有闖勁的“獅子型”干部,老王正是國土隊伍中一位有名的“獅子”所長。
在場口所工作期間,老王是拆違組的“第一錘”。這個“第一錘”不僅僅是為發揮帶頭作用,而且是為保護其他干部,避免受到意外傷害。一次,在拆違過程中,違法人員千方百計阻撓拆違,拿出一把1米多長的大刀,威脅“誰敢拆房,就砍了誰”。眼見雙方僵持不下,王幼良獨自翻過農戶圍墻,和違法人員面對面地談。期間,違法人員一度把刀架到了老王脖子上。“我不是不怕死,但是你砍了我,房子該拆還是要拆,你也要受到處罰。”老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你違法了不自拆,我們可以幫你拆,磚、瓦之類的以后建房也可以用,損失也可以少點。”最終,違法人員放下了手中的刀。
因歷史原因,富陽城區一些房屋在土地權屬方面存在遺留問題,如城區的一些房改房剩余房、單位自建房、拆遷安置房有房產證而無土地證情況,隨著居民的物權意識不斷增強,在土地使用確權登記、轉讓過程中反映越來越強烈。“這個問題要是不解決,矛盾只會越積越多,我們不能回避。”在討論會上,老王義正辭嚴、當仁不讓。為解決這一問題,時任地籍科科長的老王多次跑社區、政府溝通協調,最終出臺相關政策,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不僅保障了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規范了土地登記及轉讓手續,為今后解決類似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對國土人來說,從來都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老王的職業生涯換過多個崗位,但每到一個崗位,他都努力讓自己鉆進去,由此也收獲了一個名號“釘子科長”。
行政許可工作事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國土資源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性強,要求高,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2009年,王幼良被組織安排到行政許可科擔任科長。聽說他要去接那個擔子,家人反對,“那里崗位風險那么大,抵押登記什么的,每天早出晚歸的……”王幼良擺擺手,“沒有干不了,只有不想干”,沒想到這一干就是五年。
“要說我佩服的人,老王算一個!”行政許可科的唐獻學至今仍記得,行政許可科進駐富陽行政服務中心后,為方便群眾辦事,老王創新推出了中午值班制。“兄弟姐妹們,我們是服務窗口,需要換位思考,有為才能有位,大家說是不是?”在制度出臺之前,老王找科室人員逐個談話,最終大家愉快地接受了這項額外工作。五年來,行政許可科辦文累計受理70000余件,提前辦結率90%,按期辦結率、滿意率均為100%,并實現了年度辦件“零”投訴。《中國國土資源報》還專門作了介紹,并配發短評推廣。
五年來,他與科里干部走基層、下工礦、勤取經、廣調研,結合國土資源政策法規,創新實施“一字工作法”,即“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一體化監管、一盤棋統籌”的行政審批工作新機制,相繼推出了疑難問題會診服務、上門服務等便民舉措,同時率先在國土資源窗口推出“個轉企”綠色通道服務,通過簡化辦理手續,服務企業,不僅得到了富陽個體工商戶的稱贊,還得到了富陽區政府領導的批示肯定。
在王幼良眼里,單位是一個大家,自己家是一個小家,小家重要,但大家更重要。他把同事們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盡可能做到多關照、多幫助。科室里有人生病了,他一定是最早打電話過去問候的;誰家有困難了,他一定是那個最早去幫忙的人。局里跟王幼良共事過的干部職工,對他都豎起大拇指。
2014年12月,老王開始擔任局辦公室主任。這個崗位美其名曰是管理崗位,其實就是全局的“保姆”。老王角色轉換很快,立馬開始了“朝七晚九”的日子。每天早晨7點多,他總是第一個來到局里,打開水、搞衛生、處理公文,再逐層檢查辦公樓。“老王,12樓墻壁剝落了,什么時候來弄一下。”“老王,10樓廁所的衛生紙沒有了,你給催一下。”這樣瑣碎電話,老王每天要接到十多個。為了怕同事有事找不到人,他不但每天24小時開機,還將辦公室電話直接與手機呼叫轉移,確保同事的要求時時有回應。
為節約開支,他建立了購置和發放辦公用品、衛生用品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曾經,富陽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提著兩盒茶葉找他推銷,按照規定茶葉不能隨便購買。奈何老人態度強硬:“你今天必須要買我的茶葉,否則我就不走。”老王哭笑不得:“老人家,畢竟單位有單位的規定。今天你的茶葉我自己買下來。”老王自己掏錢買下了茶葉,老人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富陽局。
可就是這么一個老王,背后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心酸事。由于妻子長年在外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老王來承擔,他的兒子從小身體羸弱,“我家小子從小體質過敏,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都要我單獨燒。”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背后養育孩子的辛酸苦辣。2013年,老王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公布榜單的那天,老王那個高興勁呀,跟個孩子一樣,“這下我總算可以輕松點了”。
“要對得起‘愛民模范’這個榮譽稱號”,老王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多年來,老王所做的努力,已有了豐碩的成果。憑借優質、高效、便捷、規范的服務,國土資源窗口連續五年被富陽政府評為“行政審批服務先進單位”,他本人連續五年被評為“窗口優秀負責人”;連續六年考評為優秀,多次獲得先鋒黨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