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潔崧 左杏梅 馮婉芬 陳秋敏
?
·護理論著·
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區潔崧 左杏梅 馮婉芬 陳秋敏
目的:探討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7月~2015年12月從上級醫院經過治療出院來社區的120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采用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進行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并對護理質量滿意度進行評價。結果:實施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延續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Barthel指數得分、各個生活質量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對護理質量滿意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延續性護理;社區;腦卒中;生活質量
腦卒中是人類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1]。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呈明顯下降趨勢,但受到國內醫療資源的限制和患者經濟條件的制約,很多患者及家屬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未能進行有效的康復治療就提前出院,選擇回社區進行繼續治療和護理[2]。而我國的社區醫療技術力量較為薄弱,很難為患者提供較為有效、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導致患者往往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機,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社會和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3]。因此尋找一種對出院患者進行有效的延續性護理服務,是神經內科康復護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本課題的研究借鑒國外延續性護理研究成果,探索性的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腦卒中患者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以便能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5年12月從上級醫院經過治療出院來本社區的120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4]:(1)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會議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或腦出血患者。(2)臨床資料完整,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積極配合完成治療和調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4]:(1)其他如心、肺、肝、腎等基礎性原發疾病。(2)伴視覺或聽覺障礙、軀體障礙、癲癇及精神疾病患者。(3)有新的梗死灶或出血部位患者。隨機將120例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干預組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51~79歲,平均(60.80±5.10)歲;其中33例左側偏癱,27例右側偏癱;44例腦梗死,16例腦出血;病程2.90~10.70周,平均(6.00±1.30)周。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52~77歲,平均(61.2±5.3)歲;其中29例左側偏癱,31例右側偏癱;40例腦梗死,20例腦出血,病程3.00~10.90周,平均(6.10±1.10)周。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具體內容包括進行出院指導及宣教,進入社區后按出院指導進行輸液和口服藥物治療。
1.2.2 干預組 采用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內容:(1)確保患者信息的延續。將出院后相關信息提供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搜集到的信息建立檔案,對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詳細評估,并保證患者提供信息的準確性,掌握患者基本情況,包括患者基本資料、社會文化背景、病史、睡眠情況及飲食習慣等,初步建立治療醫患關系,保證順利完成護理工作。(2)確保對患者管理的延續性。由4名經過統一培訓的關于腦卒中患者管理方面的護士對各自的患者進行管理,時間從出院指導時開始至出院后1周對本組所有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家訪,內容包括對患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做出反應,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實施連續、一致的管理,確保管理的連續性。(3)對社區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技術支持。將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存入個人檔案,將這些資料與社區醫務人員進行分享,并對患者家屬和社區醫務人員進行指導,具體方案包括:①軀體康復護理。指導和幫助社區護理人員為腦卒中患者設計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等康復鍛煉。②對患者家屬和社區護理人員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利用多種方法對患者家屬和社區護理人員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及治療方面的講解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疑慮和恐懼心理,使患者正確掌握治療過程中的各種禁忌及注意事項。③加強溝通。促使社區護理人員與家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充分利用廣泛的社會支持資源,促使患者定時服藥、定期進行疾病復查。④心理和精神支持。促使社區護理人員在治療和護理工作過程中通過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干預,從而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⑤營養支持。指導患者家屬給予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等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⑥協調性服務。在社區進行康復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出現的一些社區無法解決的情況,要積極的協調聯系我院醫療護理人員或者其他上級醫院進行會診。
1.3 觀察指標[5]于患者出院進入社區6個月后對患者進行調查隨訪,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的評定,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進行評定,SAS及SDS均含20項,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負性情緒越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估量表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共10項,滿分100分,得分越低者功能障礙越重。護理后生存質量評定采用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制定的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進行評價,共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8個維度35條,前4個維度為軀體健康評價,后4個維度為精神健康評價。根據各條目對患者的影響程度賦予相應權重,每個維度均換算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并對護理質量滿意度做出評價,護理質量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的評價量表,從自我評定、醫師評分、治療室評分及院辦綜合評分來計算分值,其中自我評分占2 分,醫師評分占3 分,治療室評分占2分,院辦評分占3 分,得分占總分70%以上記為滿意。

2.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對綜合護理質量滿意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綜合護理質量滿意情況比較 例(%)
腦卒中是一種突然發病的腦血流循環障礙性疾病,是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臨床治療需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阻止腦血管疾病的發展。進入21世紀后,各國老齡化程度日趨明顯,中國也不例外,不僅需要在臨床工作中關注老年人疾病治療,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由于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癱瘓和其他功能障礙,因此可能會造成多種并發癥,包括運動障礙、意識障礙[6-8]。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有利于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預后,然而既往的護理模式通常只是在院內進行,出院后就已終止,缺乏連續性,而對于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復階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良好的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神經功能受損癥狀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續護理始于上世紀80年代,是將住院護理服務延續至家庭或社區,強調對患者護理計劃的連續性和協調性的一種護理模式[9]。延續護理在我國起步較晚,正處于初步嘗試和探索的階段[10],目前鮮有文獻報道將延續性護理理論全面運用于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本課題的研究借鑒國外延續性護理研究成果,創新性的探索和建立了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腦卒中患者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總結其優點有:(1)延續護理模式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包括健康、康復訓練及生活指導于一體的全新護理模式,能切實保證患者居家康復治療和訓練的質量。(2)延續護理模式整個過程在醫療監控視野范圍內,確保了康復訓練的正確性,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3)降低了治療的成本,減輕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負擔,減少了患者罹患心理疾病的概率。
本研究干預組患者實施延續護理后其生存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SF-36量表評定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得分均明顯降低,Barthel指數得分明顯升高(P<0.05),干預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且Barthel指數得分均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以醫院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效果明顯,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這與饒蓉等[11]研究結果一致。提示以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模式是科學、合理的,保障了護理的連續性和協調性,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了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此外護理期間兩組護理質量滿意率比較雖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這與高瓊珠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總之,以醫院為基礎社區相結合的延續性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值得在腦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續護理中推廣使用。
[1] 許繼晗,蘇永靜,黃賢麗,等.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83-86.
[2] 孫 彧.社區延續性護理干預對46例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作用[J].慢性病學雜志,2015,16(1):63-65.
[3] 任俊翠,袁修銀,李 娟,等.延續性護理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1):99-100.
[4] 丁 琴.腦卒中后感覺障礙的康復訓練[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5,32(1):114-115.
[5] 秦素萍,高雅琨,高 靜,等.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計劃與居家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1):1337-1342.
[6] 劉 玲,敖 莉,張 丹.分階段延伸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5,15(5):29-33.
[7] 車曉春,姜愛華.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8):139-142.
[8] 米 雪,于宏麗,張婷婷,等.優質護理服務的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0):1860-1863.
[9] 張小燕,許繼晗,蘇永靜,等.初發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2,9(7):294-296.
[10]張泰娟.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5,23(4):300-302.
[11]饒 蓉,葉 頔,胡 軍.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院外接受延續性護理服務的研究[J].中國康復,2014,29(6):453-454.
[12]高瓊珠,胡 榮,孫 玙. 延續性護理模式用于腦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0):177-179.
(本文編輯 陳景景)
Effect of hospital-based continuing ca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on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
OU Jie-song,ZUO Xing-mei,FENG Wan-fen,et al(Foshan Fifth People’s Hospital,Foshan 52821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hospital-based continuing ca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nursing on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Selected 120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superior hospital to the community after therapy dated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5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them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qually.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ospital-based continuing ca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care to carry out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psychological status,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And the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quality was evaluated.Results:After the implement of hospital-based continuing ca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nursing,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score of Barthel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score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Hospital-based continuing car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care in stroke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Continuing care;Community;Stroke;Quality of life
528211 佛山市 廣東省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中心
區潔崧: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佛山市重點專科培育項目建設資助(FSPY3-2015027);佛山市科學技術攻關項目課題(2015AB00420)
2016-05-19)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