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輝瓊 楊 靖 李 黎
?
肩關節外展支具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及康復護理
桂輝瓊 楊 靖 李 黎
目的:探討肩關節外展支具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及康復護理。方法:選擇2012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術后兩組均應用肩關節外展支具及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指導,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術后4周至術后1年,研究組患者肩關節功能A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正確應用肩關節外展支具,再輔以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促進患者預后。
關節鏡;肩袖修補術;肩關節;康復護理
肩袖是指包繞在肱骨頭周圍的一組肌腱復合體[1],這些肌腱復合體能夠維持肩關節的活動度與穩定性,一旦肩袖損傷,就會引起肩關節疼痛、無力以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從而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鑒于此,為了幫助這類患者取得更好地治療效果,我院在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給予肩關節外展支具輔以康復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患者中選取8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2~58歲,平均(32.63±9.16)歲;左側肩袖損傷27例,右側16例。研究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4~60歲,平均(33.10±8.95)歲;左側肩袖損傷24例,右側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均應用肩關節外展支具,肩關節外展支具由肩部吊帶、前臂吊帶、腰部固定帶、1個握力球以及海綿楔形支具組成,整套支具表面都有厚絨布包裹;使用時,將肩部吊帶纏繞在健側肩部上,腰部固定帶纏繞在腰上,患肢放在前臂吊帶上,舒適度可使用粘帶扣進行調節;固定好以后,患側手自然握放前部握力球,起到支撐的作用,并配合功能鍛煉,行握拳、放松動作。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1)術后第一時間。在手術室幫助患者佩戴好肩關節外展支具,佩戴時注意保持肩關節外展45°,松緊保持“1指”距離,避免過松導致行動時疼痛,過緊又會影響血液循環引起壓瘡;并同步開展健康教育,一邊佩戴一邊為患者講解需要注意的事項及舒適體位,遵醫囑調整吊帶的松緊度,保持肩關節適當的功能位等。(2)術后1 d~4周。主要以被動康復鍛煉為主,采用Codman練習法,即鐘擺運動、水平位運動、牽伸運動3種,每天5次,并逐步開始在肩關節減負荷狀態下行活動度鍛煉。(3)術后5~7周。術后使用肩關節外展支具4~7周后,胸前及腋下加軟墊保護,自我感覺疼痛減輕后,開始主動康復鍛煉,行握拳放松動作,每組10次,每天2組。適當開始進行患側肩關節外展、屈曲、內外旋等動作,頻率不宜過快,應循序漸進。(4)術后8~12周。重點觀察術側患肢的顏色、疼痛及預后情況,若無意外可開始行肩關節抗負荷康復訓練,并逐漸增加幅度與肌力耐力的訓練,完成肩關節外展60°~90°、前屈140°~160°、外旋40°~60°;同時,注意針對患者康復狀態調整方案,以適合當前患者的情況。(5)術后12周以后。在前面的基礎上,增加患肢精細訓練項目以及肩關節主動活動的范圍與強化康復的護理措施,并加強肩關節協調性與靈活度的訓練,主要內容有抗阻力外旋 、 抗阻力內旋 、肱二頭肌屈曲訓練、 單臂滑動等。(6)6 個月以后。開展所有能夠承重的全面康復訓練,指導出院患者注意康復鍛煉的自我管理,定期電話回訪,以便最大程度地實現肩關節康復,并囑患者。定期復診。
1.3 評價標準 采用美國肩肘外科評分系統(ASES)進行功能評價[2-3],包括疼痛(50%)和生活功能(50%)兩部分,共計100分,評分越高,表明其肩關節功能越好。隨訪1年觀察患者術前、術后4周、術后12周及術后1年ASES評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ASES評分比較(分,
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是臨床上治療肩袖損傷的一種有效方案,具有安全性高、出血少、創傷小以及對關節內干擾低等優點[4]。但是,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的體位管理一直是骨科護理的重點,在肩關節功能恢復中具有消腫減痛、增加舒適,促進預后的重要作用。而肩關節外展支具作為一種靜態固定式肩矯形器,又稱肩外展矯形器[5],尤其適合于肩關節手術后的體位固定,其特點是可將肩關節固定在外展、前屈、內旋和肘關節屈曲、腕關節功能位,并在患者站立或臥床時,可使患肢處于抬高的位置,以利于消腫、消炎、止痛[6-7]。并且,肩關節外展支具還可以根據患者需要,通過調節螺旋桿,使肩關節達到更為理想的外展角度,左右側均自由可調節,關節功能位伸縮可調,此外還可以打開活動[8]。因此,本品完全滿足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的護理要求與體位管理。
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本研究將康復護理融合到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的護理干預中,在肩關節外展支具的應用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康復護理[9-10],通過術后強化健康教育、被動康復鍛煉及主動康復鍛煉等一系列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結果顯示,術后1年,研究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A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肩關節外展支具及康復護理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的迅速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這與相關文獻結論一致[11-13]。
綜上所述,肩關節外展支具不僅造型美觀、穿戴方便、調整自如,而且功能穩定、安全可靠,可廣泛應用到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的護理中。
[1] 高慶峰,何耀華,王勇平,等.關節鏡下肩袖間隙滑移技術修補巨大回縮型肩袖損傷[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7):553-558.
[2] 黃成龍,吳 華,陳 剛,等.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后早期及延遲康復治療介入的療效比較[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3):255-259.
[3] 謝 娟,陳 剛,曾 明,等.關節鏡下雙排縫合橋技術治療肩袖全層撕裂傷術后的綜合康復治療[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5):376-380.
[4] 鐘 珊,劉曉華,覃鼎文,等.肩袖損傷關節鏡修復術后的康復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40-43.
[5] 唐 炬,朱 偉.肩袖損傷經關節鏡輔助小切口和全關節鏡肩袖修補的療效比較[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6,13(1):17-20.
[6] 真啟云,費文勇,張云區.肩關節外展支具在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8):1011-1012.
[7] 畢建超,劉煥彩,吳曉林,等.關節鏡探查清理術聯合小切口肩袖修補術治療肩袖損傷[J].山東醫藥,2014,54(11):76-77.
[8] 張偉明,楊 帥,謝 青,等.康復訓練在全關節鏡下修復肩袖損傷術后的療效分析[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1):43-46.
[9] 尚西亮,華英匯,陳世益,等.肩袖修補術后再斷裂原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3,33(9):965-970.
[10]王 峰,吳仁春,韓望春,等.全肩關節鏡與小切口治療肩袖損傷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10):1048-1052.
[11]莊曉珊,俞 霞,周 輝,等.階段式康復鍛煉對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浙江醫學,2015,37(23):1951-1952.
[12]丁玉華.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13例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6):98-100.
[13]傅紅平.肩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23-24.
(本文編輯 陳景景)
518172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中醫院骨傷科
桂輝瓊: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6-06-01)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