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金花 李海燕 占繪華
?
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的PICC置管方式在急診患者中的應用
雷金花 李海燕 占繪華
目的:探討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的PICC置管方式在急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5年1~12月ICU收入的急診患者126例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均予以傳統置管方式,觀察組予以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操作完成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優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應用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置管,其安全性高、留置時間較長,可以有效減輕患者多次靜脈置管的痛苦,值得推廣應用。
B超;脈沖沖管;PICC;導管異位
針對危重癥患者而言,其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一般具有較為強烈的刺激性[1]。將藥物直接輸注于流速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靜脈,可有效防止由于長期輸液或者輸注高濃度、強刺激藥物而產生的一系列血管損傷[2],從而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基礎上保障治療的順利進行。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目前條件下用于危重患者搶救以及接受大型手術治療后予以營養支持的重要手段[3,4]。既往因患者意識障礙以及血液循環不穩定等相關因素,難以產生理想效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導致疾病遷延,影響患者預后。我院積極探討應用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的PICC置管方式在急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1~12月ICU收入的急診患者126例。其中男75例,女51例。年齡12~55歲,平均(36.5±5.2)歲。患者身高均為1.40 m以上。具體疾病類型:神經系統重癥35例,胸腹部重癥40例,呼吸道重癥18例,血液病重癥33例。所有患者的APACHEⅡ評分為15~37分,平均(21.3±5.5)分。排除特別肥胖患者,同時排除置管側肢體存在外傷史、手術史以及放療史患者。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相關方面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GROSHONG PICC導管,型號為4 Fr,長度60 cm,管腔容積0.33 ml。對照組在實施置管前,請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幫助其擺放好合適的體位,可以選擇平臥位或者半臥位,由助手協助,將患者擬接受穿刺側上肢外展90°[5]。在操作過程中,要仔細測量好置管深度,測量距離為自穿刺點至右胸鎖關節再向下至第3肋間。事先建立起最大化的無菌屏障,應用3 M中心靜脈置管相關護理套件,在實施靜脈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管20 cm時,由助手協助,向穿刺側轉動患者的頭部,下頜緊貼肩膀或者按壓鎖骨下靜脈和頸內靜脈夾角處,繼續送管,直達預測長度為止。按照要求修剪好導管并連接好接頭,抽回血后,接肝素帽,封管,在距穿刺點0.5 cm位置予以固定,注意防止導管來回移動。患者體外導管留置大約7 cm,以思樂扣實施固定。貼膜并覆蓋導管,應用醫用膠布予以固定。觀察組置管前相關準備以及導管修剪和固定方法與對照組患者保持一致。在穿刺過程中,以B超引導,確保靜脈穿刺成功。在置入導管20 cm時,由助手協助,將B超探頭放置于患者的頸內靜脈體表處(即下頜角與鎖骨中線交點位置),輕壓探頭確保頸內靜脈扁平[6]。操作人員一邊應用無菌生理鹽水實施脈沖沖管,一邊根據實際情況緩慢送管,直達預測長度為止。由助手協助,在完成后放松B超探頭,兩名工作人員共同判斷導管是否誤入患者的頸內靜脈,如果是,則針對實際情況及時予以針對性調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置管時間、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P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操作時間及導管留置時間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操作時間及導管留置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置管成功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置管成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本研究中,觀察組63例患者均應用了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置管方式。應用B超探頭壓扁患者同側的頸內靜脈,操作人員在順利完成置管后可以即刻判斷是否發生頸內靜脈異位,然后,再應用無菌生理鹽水以脈沖式推注法送入導管。PICC導管可以有效借助液體所產生的沖擊力,緩慢地順著患者的血管到達其上腔靜脈右心房的入口位置。同常規置管方法相比,該方法導管留置時間長,其一次成功率高,其并發癥發生率低。尤其是在導管異位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僅有1例(1.59%),對照組多達6例(11.32%)。在導管堵塞方面,研究組僅有1例(1.59%),對照組多達5例(7.94%)。這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員無法在完成置管后第一時間判斷導管尖端是否向患者頸內靜脈異位,或者是否發生堵塞,而主要依靠胸部X線片才能進行判斷。這導致護士在較長的時間后才能發現問題,從而被動調整導管,有的患者甚至需要調整多次導管。這將導致工作人員的護理工作量大幅增加,其感染風險也明顯提升。
危重癥患者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意識障礙,需要實施經口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或者予以氣管切開。在這種條件下,傳統置管方式無法將PICC導管送入患者的上腔靜脈右心房入口位置[7]。應用B超引導聯合無菌生理鹽水脈沖沖管方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同時結合我院修訂完善的標準化危重患者PICC置管流程,在實施置管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與協助人員共同配合,可以有效降低PICC導管置管的并發癥發生率,提升其一次置管成功率,有效延長導管留置時間[8]。這對于積極配合患者搶救以及治療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本研究中,所選擇的患者病例數相對較少,觀察時間也比較有限,還是存在較小比例的導管異位以及導管堵塞患者。這需要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進一步進行研究。
[1] 張秀紅.采用盲穿和B超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行PICC置管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2,21(1):37-38.
[2] 陳玉秋,李瓊瓊.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置入困難經B超引導成功置入100例報告[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10(9):832-833.
[3] 郭洪霞.乳腺癌患者B超引導PICC置管與常規置管優勢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2):115-116.
[4] 毛美芬,蔣安婷,奚愛芬.B超引導下塞丁格技術在置管困難患者行PICC中的應用價值[J].海南醫學,2013,24(6):885-886.
[5] 王清華,劉 倩,蘇秋妹,等.改良賽丁格技術應用于非B超引導PICC置管臨床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3,24(16):2492-2493.
[6] 唐永紅,崔燕萍,唐紅梅,等.B超引導下PICC置管在肝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3,26(4):229-231.
[7] 李愛萍,朱 雁,李潔兒.PICC置管行B超引導對成功率及留置時間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24):2368-2370.
[8] 吳俊梅,周興梅,朱 瀛,等.B超引導結合脈沖沖管的PICC置管方式在ICU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5,22(24):58-59.
(本文編輯 崔蘭英)
518109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人民醫院
雷金花: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6-04-18)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