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夢健
從政策變遷看2016年樓市
文/卞夢健
自去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去庫存政策,山東、江西、甘肅、海南等20多個省份的100多個城市也密集出招,從供需兩端入手出臺去庫存政策。這些政策短期內將對樓市去庫存形成利好,但從中長期來看,還需做好產城融合、戶籍制度改革等文章,以釋放更多的需求。
早在2008年年底,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救市政策中就曾采用過“金融+財稅”的政策組合。彼時,伴隨信貸、稅收多重政策疊加利好,原本低頭向下、普遍遇冷的房地產市場迅速轉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08年政策組合拳救市之前,全國房地產市場需求下降,商品房銷售面積62088.9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0%;在2009年救市政策實施之后,商品房銷售面積大幅增加,商品房銷售面積93713萬平方米,同比增加42.1%,銷售額高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83%。
這樣的救市效果至今令人難忘。然而,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而言,2008-2009年樓市的翻轉式火爆場面或許正是隱患不斷積累的開始。正是在2009年,我國宏觀經濟開始出現通脹預期,地價也由降轉升,房屋銷售價格也于當年的3月份起開始環比上漲,漲幅逐步增加,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和竣工面積增幅雙雙同比增加,其中商品房新開工面積11.5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2.5%,竣工面積7.0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5.5%。

樓市的火爆意味著風險即將到來。2009年12月9日國務院決定,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征免時限由2年恢復到5年,其他住房消費政策繼續實施;2009年12月14日國務院對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提出增加供給、抑制投機、加強監管、推進保障房建設等四大舉措,明確表態“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至此,樓市政策走上了由寬松到逐步收緊的道路。盡管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開始通過限購措施遏制投機行為,客觀上遏制了房價的過快上漲,并帶動全國大部分城市加入限購大軍,但中央的全國性政策導向在地方執行上出現了兩個極端走向:一方面,一線大城市的需求仍然存在,限購的舉措也沒有擋住房價持續走高的步伐,畢竟一線城市的資源仍然緊缺;另一方面,二、三線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需求因為限購變得觀望氛圍濃厚,這對原本不足的需求而言堪稱雪上加霜。其結果就是助長了我國樓市高庫存的不斷積累。2005-2009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均未突破2億平方米,其中2007年商品房待售面積僅為1.34億平方米。然而,從2008年開始,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開始呈不斷增加態勢,2007-2015年商品房待售面積增加了4倍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當前有超過7億平方米的待售面積,這顯然足以觸動整個中國樓市的敏感神經。
在近期中央一系列新政的刺激下,2016年的樓市走勢將會呈現什么樣的發展態勢?在近期又接連三次推出落實去庫存政策的新政之下,樓市又將何去何從?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直言,當前樓市去庫存難度堪稱巨大,存在“難度大、分化大”兩大特征。化解房地產庫存,關鍵是為高庫存找到有效出口,對接不同城市的購房需求。他認為,從這點看,想要真正實現去庫存,施行諸如降低首付比例乃至稅收優惠等貨幣、財稅政策仍顯不夠,參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任務表述,樓市去庫存在政策上仍有可為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落實化解房地產庫存的任務,其方向實際上已經明確,對于地方政府尤其是有著高庫存壓力的地方政府而言,應積極推進一切符合去庫存方向的政策手段。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要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享受范圍擴大到非戶籍人口。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表述了有關農民工市民化的內容,實際上這應該成為化解庫存、形成新的有效需求的重要領域。因為,綜觀當前地方政府對去庫存任務的部署和落實,其中既有市場手段,比如落實國家層面的財稅政策、降低首付比例、提高公積金存款利率等,也有行政手段,比如借助棚戶區改造回購商品房。從中央到地方所采取的去庫存措施都值得肯定,然而,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提及的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有必要重點加以考慮,特別是如何實現農民工市民化,顯然更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目前,山西、山東、甘肅等省已明確出臺政策鼓勵引導農民進城購房。如山東將對農民進城購房給予契稅補貼、規費減免、貸款貼息、物業費補貼等優惠政策,以使其成為長期穩定的住房消費群體。然而,對于農民工群體,以補貼、稅費減免等形式加以鼓勵能否激發其購買意愿?這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市民化有所促進,但從根本而言,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目前地方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方面的進展有待跟進,將來或許可考慮采取類似保障房的辦法或政策,鼓勵農民工進城購房。
對于此次有關部門選在2016年春節前后先后出臺有關降低商貸首付比例以及契稅、營業稅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表示,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要在2016年早期盡快對外釋放樓市政策更趨寬松的信號。他強調,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此次樓市新政一改以往全面翻轉式的政策導向,轉而選擇逐步釋放政策紅利的方式,傳遞出決策層希望促進房地產市場回暖的信號,但在力度上采取逐步釋放的方式,很明顯,這次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多地促進改善性需求的釋放。
回看2015年的樓市政策軌跡,顯然單純依靠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不足以實現對樓市的刺激。從2015年貫穿全年的降準降息,到2016年2月下調首付比例至20%,再到針對契稅和營業稅的優惠政策,國家樓市政策調整可謂貨幣金融政策與財稅政策齊上陣,目的就是加大對樓市去庫存的政策支持,鼓勵百姓購房。那么,對于新政能否成為市場上部分購房人認為的“樓市強心劑”,業內人士認為,對于新政未來的效果和預期,以及是否會為樓市帶來新一輪火爆景象,仍有待觀察。
對2016年樓市新政持審慎態度的學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新政通過降低交易環節的稅率達到降低購買成本的目的,看上去會有很大效果,但實際上有必要客觀看待。因為,雖然新政區分了高庫存的不限購城市以及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且一致意愿是促進購房,但真正決定居民是否有購房意愿的是需求本身。在專家看來,當前我國房地產需求存在不足,想要實現促進購房需求釋放的目的,僅僅依靠財稅政策遠遠不夠。
業內人士皆知,從“3.30”新政至今,樓市并未出現根本性翻轉,盡管一線城市的樓市呈現回暖跡象,但二、三線城市甚至廣大中小城市仍未緩解高庫存壓力,由此,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一系列政策方向,旨在加快去庫存進度。而2016年推出的樓市新政,依舊是“金融+財稅”的政策組合,且是在“3.30”新政執行近一年時間后出臺,用意十分明確:不僅響應去庫存的號召,更意在徹底扭轉樓市頹勢。因此,2016年的樓市值得期待,至少在政策紅利上,或許還會看到更多的相關政策落地。
此外,針對樓市政策調整,民間智慧不可不提。比如前段時間引起高度關注的房貸利息抵扣個稅,再比如市場人士呼吁放開一線城市高端住宅的限購,通過釋放高端改善性需求帶動二手房市場,繼而推動新房入市流動,形成良性循環,等等。總之,2016年樓市注定要繼續在去庫存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必須以盡快盤活存量為前提,實現經濟新常態下樓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