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明
居住區規劃的街區制與小區制
文/周明
2月21日, 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熱議:贊成者認為,居住區拆圍可打通城市路網的毛細血管,解決交通擁堵的城市病,甚至還將封閉小區與農耕時代聯系起來;反對者則擔心,開放的小區如何保障安全,業主出資共享的小區道路等設施公共化,業主的權益如何維護。
所謂街區制規劃,是指建筑沿街區布置,居住區空間是開放式的。實際是沿用了城市最初發展的規律,即住家總是先傍著自然道路、水道集聚,然后慢慢形成街區、城市。街區制的開放設計使居住區的設施公共化,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歐美發達國家城鎮化程度非常高,目前很少有大規模的居住區建設,重點還是以舊城保護為主的舊居住區保留改造。而舊城保護改造會沿襲以往街區制的規劃,當然衛星城鎮建設也會沿用街區制規劃。
所謂小區制規劃,是指我國學習前蘇聯居住區千人指標規劃,形成相對封閉的居住小區,是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舊城改造以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進行大規模的住宅建設而形成的居住區規劃。小區為何要封閉,這是物權法保護私權、基礎設施配套機制和物業管理的要求所決定的。小區內的道路、基礎設施等包含在房價里,小區綠化、保潔、保安等費用都需要業主來承擔。

不同于國外的建筑低密度和不太注重建筑朝向的情況,在我國,居住區建設規模大、建筑密度高、關注朝向且住房私有率高,所以建設封閉型小區多些。其實,在眾說紛紜中,不乏許多對文件的誤讀。
從規劃角度講,街區(neighborhood)由街坊(block)組成,街區可以設計成開放型,但街坊(或稱組團)設計卻有封閉、私密空間的要求,不允許引入社會車輛:一來保持居住區的安靜、整潔和安全;二來確保街區里老人休憩、小孩玩耍的安全。小區和單位大院拆圍指的是大型居住區和大單位占用了城市道路支路,形成“斷頭路”影響城市道路網,理應拆除圍墻,還道路于公眾。但對于由街坊組成的居住小區來說,則不能與前者相提并論,一股腦兒地拆除圍墻,畢竟居住區以居住生活為目的,需要營造出安靜、安全、優雅的環境。都市里的村莊,鬧中取靜,是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的向往。過去上海里弄的石庫門建筑,北京胡同的四合院建筑,充分體現了這種設計理念,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和街坊鄰里關系。無論古今中外,人的居住生活總是需要一定的封閉空間,這是人的居住習性所決定的,與開放理念和農耕時代毫不相干。如今,當國外建筑規劃師們贊嘆和欣賞我們的里弄和胡同建筑文化時,我們某些建筑規劃師卻熱衷于西方建筑規劃模式,迫不及待地要照搬照抄西方的規劃理念。
從城市道路擁堵講,寬敞的道路會引來更大的車流,因此道路擁堵不在于路而在于車。私家車輛無限制地增加,給城市道路交通帶來巨大的壓力,不是開放型街區制規劃所能解決的。況且,社會車輛進小區,不僅給寧靜的小區帶來污染、噪音和不安全因素,而且,交叉路口多也會影響主干道的車速和行車安全。
因此,居住區規劃是開放的街區制好還是封閉的小區制好,應該說各有利弊,須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來選擇或混用,不能簡單地評判孰是孰非,更不能用行政手段強制執行。
(作者單位:上海市房產經濟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