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
在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種動物保護觀念。我們當然有堅守自己價值觀的權利,但若能給予不同價值觀更多包容和理解就更好不過。但標準的缺位無益于建立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觀。
狗肉能吃嗎?狗能被販賣嗎?狗肉產業鏈該如何規范?執法依據在哪里?動物保護者有哪些權利和義務?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完善明確的法律法規,讓執法者有法可依,也給全社會一個明確的交代,對這場涉及各種矛盾的爭議給出一個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回答。
在攔車救狗事件一次次成為話題后,民間的動物救援行動顯然越來越失去法律和社會輿論的認可和支持。幾乎每一次訴諸報端的志愿者救狗事件,都會透露這樣的信息:報警無效,甚至還會遭到嘲笑或者奚落。比如,有愛狗人士每年花費幾十萬元救助流浪狗,就會被人反問:“為什么不將這些錢用來幫助貧困山區的兒童?”
到底如何才是動物救援的良性發展之路?
如今,越來越多熱愛動物的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幫助、解救受虐動物。他們呼吁提高動物福利,甚至開始關注動物同為生命主體的權利。但我國尚未出臺真正意義上的動物福利法,對動物的保護也多集中在野生或珍稀、瀕危動物上。
可以說,這一領域法律標準的缺失直接造成了這一起起民間救狗事件,當事各方各執一詞、行為混亂且對錯無從考據、無從判斷。而在動物檢疫、食品安全、貨物運輸等問題上均有法可依的情況下,志愿者的強行干涉手段往往會導致動物保護的社會效果大打折扣。
至于對給予動物何種福利待遇、動物是否應脫離為人所利用的“物”的性質等深層問題,更是有必要以法律引領社會從文化、道德、價值觀層面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