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 中小學經典誦讀教育作為一種時時回望文化源頭,傳承人類優秀文化傳統的活動,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基于兒童視角對中小學經典誦讀教育進行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建構相關的應對策略,是審視經典誦讀極富價值的一個視角。
關 鍵 詞 兒童;兒童視角;經典誦讀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2
人類要發展,不僅要面向未來,還應該回望過去。回望人類文化的原點,追尋前人的智慧,能從中獲得啟迪和力量。經典誦讀作為一種時時回望文化源頭的活動,其關鍵不在于要不要讀經典,而在于要讀什么樣的經典,以及如何讀經典的問題。令人遺憾的是,在已往關于誦讀經典的研究論述中,更多是從成人的視角加以探討,基于兒童視角的言論較少。兒童應為經典誦讀活動的主要當事人和真正的利益相關者,但我們對兒童的認識、了解、關愛和尊重,對兒童已有知識經驗和自身能力的認可和肯定,則關注不足。實際上,要保證經典學習的時效性,離不開對兒童能力的認識,離不開對兒童經驗和期待的深入理解。
一、基于兒童視角的涵義
(一)何謂兒童視角
教育學視野下的兒童視角具有更多的本體論上的意義。[1]本文所探討的兒童視角,正是這種基于本體論意義上的、教育學視野下的兒童視角,即從尊重兒童、彰顯兒童主體性出發,在學習經典活動中,以兒童自身的發展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經典學習,促進兒童的發展。
兒童視角是以“人的發現”和“兒童的發現”為依托的。文藝復興以前,西方并不存在兒童觀念;文藝復興之后,兒童得以發現,作為發展中具有獨立存在意義和價值的人得到承認并受到重視。在我國,五四時期“人的發現”催生了“兒童的發現”,西方的兒童觀與教育觀經由新文化運動傳入我國。兒童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與成人擁有同等地位和話語權,“兒童本位”的現代兒童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
(二)兒童視角中的“兒童”
基于兒童視角來實施經典誦讀,認識經典誦讀的意義和價值,還應明晰兒童視角中的“兒童”。在以往研究中,兒童至少有三層內涵:一是作為符號和概念的抽象的兒童,研究者試圖歸納兒童與生俱來的抽象本質,總結兒童永恒不變的特點;二是作為與成人相對的具有獨特社會屬性的類意義上的兒童,意即兒童被視為文化的承載者、家庭的延續者,兒童是一種指向未來的存在;三是作為特指的某一個個體意義上的兒童。[2]在兒童經典誦讀活動中,以往的研究對象,更多的是從抽象的兒童、類意義上的兒童入手,而恰恰忽略了本體論意義上的具體的兒童。事實上,在經典誦讀活動中,對這三層內涵的兒童都應有所關涉,而在具體的活動開展過程中,則更要側重個體意義上的、具體鮮活的兒童。
《學會生存》一書講道:作為教育主體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普遍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然而,作為一個特殊教育過程的對象的某一特殊個人顯然是一個具體的人……因為事實上,我們一方面加入這個普遍的和抽象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自己個人的感情、思想和生存,對世界作出顯然富于創造性的貢獻。[3]基于兒童視角,尊重兒童,即尊重每個兒童的個體差異;經典誦讀中同樣應做到因材施教,關注兒童的已有經驗和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二、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誦讀
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誦讀研究,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經典誦讀對兒童來說是怎樣的,意味著什么。在教育過程中,真正把兒童當作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在開展誦讀經典活動中,以具體兒童的個人體驗作為經典誦讀教育的起點。那么,基于兒童的視角開展經典誦讀,該如何著手呢?
(一)在態度上要尊重兒童
尊重兒童需要傾聽兒童。傾聽兒童,指的是不僅要傾聽日常生活中兒童的話語之聲,而且要傾聽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的“緘默之聲”。如果我們用心傾聽,會發現兒童對經典誦讀既有感受體悟,也有困惑不解。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誦讀應考慮兒童的生理特點。部分學者之所以強烈反對讀經運動,是因為認為其違背了兒童學習的規律,背離了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年幼兒童好奇多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如果一味長時間讓其靜坐讀經,顯然不利于兒童的身心發展。兒童作為個體的重要成長階段,其生命體驗所受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熏染較少,他們更愿意觀察而非評判,更愿意情感體驗而非理性說教,生活的復雜性也使單純的孩子無法合適地做出理性的抉擇。因此,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誦讀,應力求減少道德議論和理性說教。
從工具價值上看,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誦讀,給予兒童發表意見和感受的機會,能為經典誦讀活動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依據和資源,使經典學習更有效果。為此,有研究者強烈建議:“我們必須把兒童視為重要的社會文化的參與者和行動者,他們的視角、觀點和感受是社會政策行動的真正有效依據。”[4]兒童作為具有獨立精神和能力的主人,理應得到尊重。
(二)在內容方面要有層次梯度
誦讀經典,其廣度、深度、效果等該達到什么程度?從兒童視角來說,應由兒童說了算。比如,小學低年段的兒童和高年段的兒童相比,經典誦讀文本內容的選擇應該有所不同,其難易程度和范圍大小都該有所區別。對于低年段兒童來說,從富有情趣、注重意境的古詩文入手,要比背誦抽象說教的“人之初,性本善”更加親切自然。通過選擇接近兒童,節奏韻律感較強,契合兒童情感和認知的文本,如《笠翁對韻》,能避免概念化、抽象化的道德說教,讓兒童在平仄對仗中,培養經典文化的語感,從而為日后學習更深奧的國學經典打下良好的基礎。[5]
(三)在實施過程中盡量形式多樣
基于兒童視角的經典學習應該通過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活動,調動兒童的積極性、能動性。誦讀作為傳統語文教育所特別重視的一種方式方法,注重對語言的整體感受和直覺體驗,通過反復誦讀,在一種浸入式的語言學習中去領悟文本的意趣神髓,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漢語自身的多義性和模糊性。然而,也必須看到,在兒童理解力和感悟力還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一味推行填鴨式灌輸和不求甚解的死背,無疑與現代教育觀、兒童觀相背離,是對兒童生命世界豐富性和獨特性的忽視和壓抑。[6]劉曉東教授認為:“中國近百年來引進的西方教育大致囿于教育內容和教育體制方面,但西方教育背后的近現代立場和觀念并沒有真正抵達中國。”[7]從兒童視角來說,倡導誦讀經典,特別需要注重誦讀引導的策略并輔助以其他手段和方法。同時還要認識到,誦讀并非國學經典教育的唯一形式,應努力開發富有特色的國學課程,豐富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的形式與手段。[8]
(四)營造全民學習經典的社會文化氛圍
從文化傳承來說,經典的學習不應和該僅僅是學校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參與。此外,經典的學習不應該只是成人要求孩子學,成人自己也要學。成人以身作則,兒童就有了好榜樣,才會學得更好。接觸經典不僅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應該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當前,成人社會的任務是聯合家庭、社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力量,提高對經典學習的認識,創建小范圍的學習共同體和大范圍的學習化社會。營造濃郁的經典學習氛圍,建構全民學經典、終身學經典的生活模式。在學習經典活動中滿足兒童發展的基本需要和發展需求。
總之,基于兒童視角看待經典誦讀,認真傾聽兒童的聲音,大大豐富了經典誦讀研究的視野,無論是在實踐層面,還是兒童自身發展層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圣林.實現兒童視角學科視角社會視角的統一——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編寫經驗及啟示[J].語文建設, 2014(22):62-65.
[2]王海英.兒童是誰——基于社會學的一種追問[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9):32-35.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13.
[4] Woodhead,M.,Faulkner,D.Subjects,objects or participants? Dilemma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with children,in:P.Christensen and A.James( Eds) Research with children: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s.london and New York: Falmer Press,9-35.
[5][6][8]杜霞.國學經典教育的尺度與分寸[J].教育學報,2012(1):13-18.
[7]劉曉東.兒童讀經就是“蒙以養正”?——與郭齊家先生商榷[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74-79.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