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興華 曹媛
摘 要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加大法治原則、法律理念的教學深度,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認同法律背后的價值與宗旨。思想政治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我國的一些法律條文,并試圖通過這些條文的引用,闡釋其背后的價值。法律條文在事實上已經具有了課程資源的屬性,它在教材編寫、組織教學、法律宣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關 鍵 詞 法律條文;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3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要求,高中學段的法治教育應該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大法治原則、法律理念的教學深度,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認同法律背后的價值與宗旨。這一要求與思想政治教材的實際特點是一致的。翻開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大量引用了我國的一些法律條文,并著重闡釋其背后的價值。“法律條文是以其物質外殼即立法文句來表達法律規范、反映立法意圖的”[1],這在事實上使法律條文具有了課程資源的屬性,它在教材編寫、組織教學、法律宣教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一、論證教材
思想政治教材的語言風格不同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講究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而教材語言除了形象生動,通俗易懂以外,還必須考慮學科邏輯的內在需求,體現論證性與規范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編寫者為了做到嚴謹、規范和科學,做了諸多艱辛的努力。其中,一條成功的經驗在于適當地引用法律條文。
例如,《經濟生活》在“貨幣的基本職能”中鏈接了我國刑法第一百七十條的規定:“偽造貨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該條文論證了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映射了貨幣職能不容剝奪,貨幣不可侵犯。在“違反稅法的行為”中鏈接的法律條文則是我國《刑法》關于“偷稅罪”“漏稅罪”“騙取出口退稅罪”和“抗稅罪”的具體規定,這些法律條文的列舉,論證了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統一于稅法,稅法是稅收的基礎。
以憲法教育為核心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提出的工作要求。《政治生活》引用了大量的憲法條文來論證教材的基本觀點。教材第一課引用了我國憲法第一條來說明國家性質,引用了憲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四十一條介紹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還借助于憲法第三十三條闡述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涵義;第五課引用了憲法第二條,點明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第七課引用了憲法第四條,表述“民族平等原則”,在表述我國宗教政策時,教材引用了憲法第三十六條的不同款項。同時,教材中的一些內容以非引文的方式再現法律條文。例如,《政治生活》教材指出,民主集中制主要體現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系上”“國家權力機關與其它國家機關的關系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這實際上再現了我國憲法第三條;對“公民政治性義務”的概述,其實是我國憲法第五十二條到五十五條的內容。
引用法律條文,不僅凸顯了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應有地位,而且使教材更準確地表達編者的意圖,富有啟發性,具有嚴謹性,體現規范性。在語言風格上,使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簡明扼要,說理充分,論證有力,在宣講學科觀點的同時也弘揚了法治精神。
二、區分概念
概念是揭示事物內涵與外延的思維形式,只有正確區分概念才能運用概念表述觀點或闡述思想。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重要法律概念,專業性較強,加之教材對某些法律概念的使用不夠嚴謹,造成了學生在認識上的混亂。對此,教師可在教學中適當引入法律條文,幫助學生區分概念。
例如,在《經濟生活》學習中,總有學生將“法人”當作“法定代表人”。對此,我們在教學中引入了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通過對這一法律條文的語法分析,學生順利得出結論:法人不是人,而是“組織”,是社會組織在法律上的人格化;而法定代表人屬于人的范疇,即自然人,以血緣和生命為特征的自然人。又如,不少學生將“一人公司”與“獨資企業”混同理解,認為“一人”就是“獨資”,“獨資”也就是“一人”,兩者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表達。對此,我們在教學中引入了以下法律條文:
公司法第五十八條:“本法所稱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
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個人獨資企業,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由一個自然人投資,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經營實體”。
引入這兩個法律條文,旨在讓學生對比兩個概念的差異。通過對比和討論,學生們最終發現,“一人公司”與“獨資企業”在法律上的區別至少應該表現在兩方面:1.投資主體不同。一人公司的投資者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而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者只能是具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2.責任范圍不同。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一般以認繳的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而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三、輔助探究
探究式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有所創造”[2],探究學習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采取問卷采訪、實地考查、查閱文獻等方式,收集處理信息,獲得認識或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法律條文可以作為文本情景,輔助教師在課堂上組織探究活動。
例如,在《經濟生活》“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一課教學中,筆者以法律條文為背景,設置了如下探究活動。
材料:刑法第一百七十條規定:偽造貨幣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偽造貨幣集團的首要分子;(二)偽造貨幣數額特別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
探究話題:運用《經濟生活》相關知識,分析國家為什么要依法嚴懲制造假幣行為?
參考答案:從經濟學上講,人民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它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加強對人民幣的管理,維護人民幣的信譽,有利于穩定金融秩序。人民幣的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人民生活賴以維持和發展的血脈。假幣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和金融秩序,對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危害。同時,假幣的存在嚴重損害人民幣的權威和信譽。因此,我們必須依法嚴懲制造假幣行為。
這一探究活動以法律條文為文本情景,考查學生對“貨幣的含義與基本職能”的理解,通過介紹國家對人民幣流通與使用的剛性管理,讓學生感受人民幣作為我國法定貨幣的權威性,其發行與使用是受法律保障的。這樣,在探究活動中貫徹了價值引導,也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的交融。
四、法律宣教
有課程專家認為,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至少有三大看點:優化案例;淡化定義;強化辨析。”[3]在筆者看來,在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另一個顯著看點是宣講法治。思想政治教師如何立足課堂,圍繞教學主題進行法律宣教,是完成教學本身的實際需要,更是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一項具體要求。
例如,在《政治生活》“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一課教學中,如何正確做到政治參與的“有序”,筆者引入了我國憲法的部分條文:
第三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五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通過上述憲法條文的引述,總結了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三條基本原則,加深了學生對于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理解。如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弘揚了法治精神,法律宣教與日常教學同步進行。
又如,《經濟生活》“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一課教材設置了一幅漫畫“螺絲釘與螺絲帽”,旨在說明市場經濟反對地方政府限制產品進入或流出本地市場,以謀取行業或地方局部利益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在此,筆者引入了法律條文進行案例點評,在升華教學主題的同時實現了法律宣教。
案例:某牌啤酒國內知名,進入甲地市場后銷量直線上升,使當地生產的啤酒市場占有率迅速下降。甲地政府為保護自己的啤酒市場,責令其質檢部門對前者的衛生指標檢查為“不合格”,并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了檢查結果,使該啤酒在甲地的銷量直線下降。
點評: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規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極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政府部門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破壞了市場經濟結構的統一,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阻礙了產品與生產要素的自由流通,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甚至會助長權錢交易,損害政府形象。
在高中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初步具備參與法治實踐、正確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使非法律專業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獲得相關的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知識,并領會其賴以建立的理性精神與背后的政治意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極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法律條文的存在與發揮作用,既是實然也是應然之義,并擁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而法律條文在法治教育中呈現的契機、方式與原則,有待于教育同行在今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1]陳炯.試論法律條文中邏輯結構及其特殊句式[J].江南大學學報,2004(04):81.
[2]邱英瑛.談探究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龍巖師專學報,2003(06):57.
[3]朱明光.走出困境的選擇:新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三大看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7(03):55.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新海高級中學 江蘇連云港 222006)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