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生
摘 要 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是小學品德課程的重要目標。正面示范,引領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取向;及時矯正價值誤區,幫助學生學會價值判斷和選擇,并在踐行中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引領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 鍵 詞 小學品德課;價值引領;反面素材;道德建構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2
2016年3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品德課教學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教師在品德課教學中要堅持正確的目標導向,確保課堂教學傳遞正能量。要對學生成長中的困惑特別是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和偏差及時釋疑解惑,正確引導,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學階段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形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不斷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并在實踐體驗中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是小學品德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實踐中,多數品德課教師都非常注重價值引領,但是,一些課堂生活片斷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推敲。
一、正面示范,引領積極的價值追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使他們能夠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魯潔教授指出,課程以兒童現實的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設置的內容是兒童生活的錘煉。[1]品德課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用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導,更要慎重使用反面素材,用精心錘煉的生活素材,引領學生建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片斷1]
在教學“平安走天下”(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連續播放了幾段視頻,展示了一些行人和車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并呈現了幾段車禍的真實現場。場景頗為慘烈,甚至有些血腥。不少學生捂住眼睛不敢看,有的甚至當場尖叫起來……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選取的素材固然能帶給學生極大震撼,讓學生深刻認識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嚴重后果,但是,難免會給兒童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對于小學生而言,認識交通標志,明白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意義,并能夠自覺遵守規則才更加重要。同時,兒童處于學習、生長、模仿階段,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但是非判斷能力低。[2]課堂僅呈現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無法帶給孩子正面的示范引領。教師在使用反面素材時要進行精心的加工處理,如刪除血腥的鏡頭或細節,也可將視頻改為靜止的圖畫,并配以背景音樂和文字解說,避免帶給孩子不良影響。同時要加強正面示范,如引導兒童模擬交通路口等場景,開展文明過馬路等體驗活動,讓孩子學會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隨著回歸生活理念的深入推進,許多品德課教師認為,如果課堂只呈現生活美好的一面,不利于孩子正確認識社會,實現社會性發展。諸如環保、毒品、誠信等主題教學,恰當運用反面素材有利于增強學習效果。然而,反面素材往往反映了社會生活中諸如暴力、違法違規等現象,具有超常、新奇等特點,對兒童具有極大的沖擊力。這要求教師精心錘煉生活素材,注重正面示范,以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引領學生過積極、愉快的生活。
二、及時矯正,學會正確的價值判斷
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讓學生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目標。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并充滿價值沖突,難免會引起學生的認知困惑和價值誤區。品德課教師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及時矯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和價值誤區,引領學生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教學片斷2]
在教學“在學校工作的人們”(教科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先播放視頻:校保潔員阿姨一天的勞動;之后,展開討論。
師:看了這段視頻,同學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1:保潔員阿姨起早摸黑,工作太辛苦了。
生2:因為有了保潔員阿姨的勞動,我們的學校才更加整潔美麗。
生3:保潔員阿姨是很辛苦,但她也是為了賺錢才這么做的。
生4:我們不能再隨地亂扔垃圾了,要尊重他們的勞動。
……
師總結:同學們說的很好,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勞動成果。
上述教學片段中,課堂上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保潔員阿姨是為了賺錢才這么做的”。這明顯與本課教學的價值目標發生了偏差,亟需教師的引導。此時,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回憶與保潔員阿姨的日常交往場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每一個勞動者都應該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而保潔員阿姨起早貪黑地勞動就是為了錢嗎?”“保潔員阿姨的辛勤勞動,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孩子們在討論中自然會認識到,多數人都是普通勞動者,他們用平凡的勞動賺錢生活,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勞動者,勞動最光榮。面對價值多元的社會,我們要引導兒童逐漸形成并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學會作出正確、合理的選擇。如此,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參與社會。
三、引領踐行,促進價值觀的自主建構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課程邏輯伴隨著學生認知活動和半徑的擴大,內容呈現出從個人到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的同心圓模式。[2]品德課教學應遵循這一邏輯,引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世界,在親身參與、體驗中實現道德品質和價值觀的自主建構。
[教學片斷3]
在教學“高高興興出門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制作了動畫視頻“丁冬進城記”。播放視頻后,展開討論:
師:丁冬初次進城,遇到了很多交通問題,誰愿意為丁冬解惑呢?
(學生就丁冬不解的問題紛紛舉手回答)
師:如果丁冬不遵守交通規則,后果會怎樣?
(學生再次展開討論)
師: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接下來,我們一起做安全警示卡吧!
……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將教材內容加工成動畫視頻,有利于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制作安全警示卡,則能幫助學生熟悉交通標志。但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否真正運用本課所學交通安全知識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譬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講述自己每天常規的上下學路線;并制作簡圖,畫出遇到的交通標志;講一講這些交通標志的涵義等。由此,讓學生勾畫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安全場景,解決可能遇到的交通問題。這樣的教學必將指引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遵守交通規則,過健康、安全的生活。
魯潔教授指出:“回歸生活世界還包括另一方面的內涵,那就是我們的課程、教學還要以生活世界為其歸宿”。[3]可見,回歸生活的最大意義在于引領兒童的生活,服務兒童的道德成長。品德與社會課程學習是知行統一的過程,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知,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由此形成的價值觀才具有堅實的基礎,才能引領兒童過有道德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國教育報,2002-9-10(3).
[2]徐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小學品德課堂[J].中小學德育,2014(12):31.
[3]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的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10):1.
(作者單位:安溪縣第六小學福建泉州 3624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