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冰冰
夜讀吳非文章,讀到提及對留級生印象的片段,不禁莞爾,這讓我也想起了很多童年往事。實話說,這些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今天做老師的方式。很多教育方式的堅持,都能追溯到一些童年小事的由頭。
不要破壞孩子的熱情
童年最大的噩夢,是春游過后的作文任務,相信有同感者甚多。想到春游很是歡呼雀躍,但一想到當晚的作文,整個人就瞬間“不好了”——這樣的童年印象始終伴隨著我,己所不欲,沒必要借著堂而皇之的理由把學習任務強加于學生。
我上小學時,去市里的動物園是一學期難遇的“美事”。如果有這個機會,那一定要帶上點零食才算應景。印象中總能背上點餅干,還能帶上兩個鹵雞蛋,飲料是沒有的,頂多用玻璃瓶裝上用醋加糖自行秘制的酸梅湯。旅行過程中的安全教育往往也非常到位。坐上大客車,通常都會被老師提醒:如果把頭探出窗外,有可能會被后面飛馳而過的大車掃成無頭人……大伙兒一聽便都老老實實地坐著,一路上安安生生。
春游過后都要寫作文,有時甚至在出發前就被要求帶上筆記本,以方便游玩途中記上點作文素材,但實際上無論每次看到多少東西,也不知道可以記下點什么。
那時候,盡管算是作文寫得最好的一個,但我分明記得自己寫起作文來也是非常吃力的。于是,買上一本大作文書,老師讓寫什么題目,就翻開相應的文章,比葫蘆畫瓢著仿寫。記得有次寫晚霞,我挖空心思地觀察、描寫,寫完之后頗有成就感,自豪地在家里朗讀起來。那巴掌大的本子,憑記憶推測,作文頂多一百多字罷了,比起現在動輒三五百字的字數要求,總是讓人暗自汗顏。
現在,我總是把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和作文分隔開來,讓學生能毫無后顧之憂地去實踐和玩樂,這興許是幼時強烈的期望起到的些許作用吧。
對待孩子要少體罰
兒時對體罰和變相體罰的記憶越多,長大了當老師就越發地不愛動手,生怕在孩子童年記憶里留下“老妖婆”的形象。
河南的冬天,天寒地凍。三十年前的教室更是全無取暖設備。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冬天里,那些沒能完成作業的倒霉孩子,受到體罰時常常也是雪上加霜。很多在西郊蔬菜隊居住的同學,手上、耳朵上多長有凍瘡,他們哪天要是沒完成作業,被數學老師一揪耳朵,血便順著流下來,讓人看得心頭一顫。
變相體罰的方式,也讓人頗感虐心。我上四年級時,一個顏值頗高的語文老師接手了我們班。這原本是一件讓小女生歡欣雀躍的事情,但此老師非常嚴苛,他規定:一篇作文中只要有三個以上的墨疙瘩,就得重新寫。在一次寫作文時,我雖千般注意,可還是不小心地寫了三個錯字。“怎么辦?要撕掉好不容易寫好的一頁重抄嗎?”萬般猶豫之下,我把兩個連續的錯字涂抹成了一個墨疙瘩,僥幸地想:雖錯了三字,但只有兩個墨疙瘩,想來應該不會被罰吧。但這仍沒有逃過老師的“法眼”,他毫不留情地勒令我重抄。那份“剛正不阿”的評判,免不了讓年少的我掉下幾滴委屈的眼淚。
正是因為心中裝著這些揮之不去的童年“小事”,使得現在的我能再三制怒。我想,無論兒時犯下多大的錯,對于一個人一輩子的成長來說,那也都是小事情,縱然怒其不爭,也沒必要動手吧。
讓孩子在經歷中成長
說起社會實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學時賣雞蛋的經歷。那時,我媽在醫院家屬院里養了十幾只雞,每天都能撿回幾個蛋。也不知道那天我媽怎么一鼓勵,我腦門子一熱,就興沖沖地上街賣雞蛋去了。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單獨行動的社會實踐活動。我來到市場,找到賣雞蛋的隊伍,和別人一樣蹲在地上等待顧客“光臨”。我打量著旁邊人的雞蛋,以確定自己的蛋價。左邊的那籃子雞蛋大一些,兩角五一個;右邊的那籃子雞蛋小一些,兩角三一個。再看看自家的,不大不小,就兩角四吧。
等啊等啊,終于等到有人問我了,竟然還是我認識的,約莫是家屬院中誰家新過門兒的兒媳婦。還好對方不記得我,萬幸,萬幸!她慷慨地買下了我全部十八個雞蛋,我也因此掙得了平生第一筆收入——四塊三毛二分錢。
臨走時,那個阿姨還甩下一句話:“這是誰家小孩兒,真可憐,這么小就出來賣雞蛋了。”我頗不以為然,歡天喜地挎著空籃子回家匯報去了。
我們學校也有很多社會實踐活動,那時好像還被分配了任務,如去西郊農民的麥地撿拾麥粒,到樹木多的地方找樹種等等。這使得我們多了很多去不同地方玩耍的機會。而這些對于小縣城里長大的孩子來說,都是一份難忘的記憶。如今,提及小學時代,好像腦海里回憶起來的,多是這樣的情景,至于老師精心準備的優質課,大都沒什么印象了。
對于物價,在生活中感受變化,比在數學課上的比較更讓人印象深刻。那時,我們學校旁邊的小賣部里有水果糖出售,一分錢一顆。上學時顆糖吃,是無與倫比的生活樂趣。一日,我興沖沖地拿著一分錢去小賣部買糖,老板搖著頭說:“買不到了,漲價了,現在要兩分錢了。”聽到這話,我只好惆悵地離開了。上小學三年級時,學費上漲,教師子女大概要交到九塊五的樣子。回家吃飯時,提及學費,媽媽慨嘆地說:“這物價又上漲了!”大人的言論,令我小小的心扉莫名地也有了一絲憂傷。
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經歷。人總是要在各種豐富多彩的經歷中去獲得成長,這樣的收獲遠遠勝過精美的課堂上的閉門造車,坐而論道。
保護孩子天生的情感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懂得愛的,這是最值得珍視的少年情感。
那時候,我總是能給媽媽送上一份驚喜。記得有一年,在離媽媽生日前的一兩個月,我好不容易積攢夠了兩元二角錢(其中還包括家屬院里小伙伴的慷慨資助)。在媽媽生日當天,我們興沖沖地在冰雪天里買回了一個奶油蛋糕,沒料想過馬路時,為躲避車輛,一路飛跑,蛋糕竟裂成了兩半!萬般猶豫之下,我們只好找了個僻靜的地方把蛋糕吃掉了。后來媽媽知道這件事情后,還感動得掉下了眼淚。
因為這樣的童年記憶,現在我每帶一屆孩子時,一定會反復開展孝心活動,把疼惜長輩視作必備的兒童素養。
那時候不僅懂得愛媽媽,也懂得愛同學。記得有一次,語文老師因為某同學作業一團糟而大發雷霆,氣得把他的作業本給撕了。當時,恰逢我頭天才得到爸爸醉酒后“饋贈”的五角錢。我整整一節課時間都在猶豫:要不要幫他呢?要不要幫他呢?要還是不要?下課時,我終于下定決心把這五角錢送給他買本子,沒料想這位剛被老師罵得狗血淋頭都默不作聲的男孩,一下子竟嚎啕大哭起來……
這樣的兒時經歷,使得我愿意相信學生作文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經歷,相信他們在“學雷鋒”之前偶有的思想掙扎——畢竟,為了幫助人,需要花掉她全部的“財產”,這確實是得幾經猶豫后才可以決定的慷慨。
……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每個人不同尋常的財富。細細想來,許許多多的教育實踐的慣性,都早已在兒時埋下了種子。就這樣,在慢慢經歷中去成長為豐富而完善的人,然后再用耳濡目染的經歷去影響和浸潤新的一代人,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重慶 400013)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