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伏安
校長經常要在集會上講話,然而,有的校長講話時學生聆聽入神,有的校長講話時學生交頭接耳。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毋庸置疑,校長“講得不好”是直接因素。作為校長,集會時該如何講話學生才愛聽呢?至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努力。
一是講學生聽得懂的話。校長講話的對象是孩子,因此必須講讓孩子們聽得懂的話。這些話至少有這些特征:首先不能有生僻晦澀的詞語,不堆砌辭藻。因為校長講話是交代事情、說明事理,而不是“秀才華”,所以應盡量避免用那些需讓學生揣摩意思的詞匯,否則他們就會因為“聽不懂”而放棄,導致交頭接耳,講話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盡量不用長句子。句子太長講話人講得費勁,孩子聽得更費勁,效果就不可能好。再次校長講話時要控制語速。語速不能過快,也不要拖腔拖調,語調要抑揚頓挫,吐字要清楚,停頓要恰當,這樣才能讓每一位學生聽明白。
二是講學生需要的話。根據需要動機理論,孩子的需要是引起行為的內驅力,所以校長講的話要切中要點,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這樣孩子才愿意聽,才能產生積極的影響。譬如十歲成長禮,孩子最需要聽的是什么?他們渴望自己就是一個“大人”,他們需要老師、同學對他們“長大”的認同和肯定。因此,這一天講話的邏輯起點就應該定位在“大人”上。基于這樣的起點,我們就會追溯到他們還是“小人”時的不足,成了“大人”以后的努力目標,以及以后的言行要求等,也就是說,此時我們再提出“大人”的要求,他們就能很容易接受了,效果自然就會很好。
三是講學生可感的話。校長講話時免不了要舉例論證,此時用古人古訓、名人名言自然無可厚非,但似乎離孩子們的生活實際遠了一點,而且孩子們對此已耳熟能詳,沒有了新鮮感,還顯得空洞無力。所以,應該多用身邊的老師同學、爸爸媽媽等為例,讓學生可知可感,進而受到教育。這要求校長在講話前要做深入了解,看看師生當中有哪些事情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由于身邊的人、身邊的事是鮮活的,有質感的,是零距離的溫暖,因而這樣的溫暖會流淌在每個人心中。
四是講學生能記住的話。許多校長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在集會上反反復復交代過了,為什么學生就是不照做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要求太多,學生難以記住。因此,在升旗儀式或成長禮中,不如每次集中講一個主題,提出一個要求,讓學生按月行事,逐個落實。譬如畢業典禮的主題一般有“感恩”“記憶”“熱愛”等,如果每一屆只講一個主題,則不但明了、集中,還便于學生記憶,乃至在多年后學生回到母校時,也還能清晰地記住當時講話的主題。反之,每次講話包羅萬象,求大求全,效果反而不好。
總之,學校集會時校長講話是“保留節目”,并不新鮮,但也絕不能隨意。校長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講學生可感、可聽、可用、可接受的話,力求每一次講話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號角、前進的動力、遠行的力量,成為他們人生旅途中的充電樁、加油站。
(作者單位: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小學部江蘇南京 210040)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