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
?
淺議語文教學中的“錯誤”
王曉琳
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
語文教學應該是生動活潑的,情趣盎然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學生心理等許多變項來靈活地選擇運用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時適當來點“故意錯誤”,不但不影響其科學性,反而會顯示一種教學藝術技巧,收到特殊的效果。本文從“故意犯錯”的意義和如何引導學生合理“犯錯”方面,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犯錯是每個人都想盡量避免的,但教學中教師適當地來一些故意的“犯錯”,鼓勵學生合理的“犯錯”,有時能有效的提高學習的效率,綜合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用途:
一些現代語體文,學生大都能自己看“懂”以為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字眼,一些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往往蘊含著更深的意思和情味,體現著作者的藝術匠心。教師故意在這些地方制造“錯誤”,可以引起學生的重視,引導學生往更深處思考,并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故意把“屠戶把銀子攥在手里緊緊的”一句說成“屠戶把銀子握在手里緊緊的”,有學生指出錯誤,我仍堅持己見,認為“握”字和“攥”字表達效果差不多,但學生門卻議論紛紛,認為兩個詞效果不同。有學生認為,用“攥”字效果肯定更好,因為“攥”字表現出胡屠戶極度的貪財、小器,銀子到手后生怕失去的緊張、喜悅、保護等等心理活動都可從這個“攥”字揭示出來,內涵豐富,而用“握”字顯得普通。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對作者貼切的遣詞,精確的煉字,人物極富個性化的動作描寫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對學生今后的文章閱讀和理解能力,作文的語言能力提高等方面均有有益的影響。
良好的課堂氣氛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充滿歡樂和笑聲。“故意錯誤”常常能打破死氣沉沉的氣氛,使課堂變得輕松而活潑。如我在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故意將“最喜小兒無賴”一句講為“最喜歡的小兒子是個無賴”,學生一下就笑了,都說我講錯了,于是我問學生應該怎么解釋這個詞更為恰當,學生展開討論,認為“無賴”一詞應理解為“頑皮、可愛”,最后教師總結這個句子里,“無賴”應是褒義,此處的用法是褒義貶用。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學生對此類特殊的用法又印象深刻。
課堂上,由于各種因素,學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精力容易分散,教師的“故意錯誤”往往給學生一種非正常的強刺激,從而在學生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其它區域處于抑制狀態,這時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會專心致志。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故意錯誤”首先會引起學生的疑問,繼而激發他們為解決疑難而積極思考。特別是當他們認為老師也會“出錯”時,就會解決心理壓力,暢所欲言,敢于爭辯。這往往比常規的討論法或問答法更有利于發揚教學民主。
筆者認為要收到“犯錯”的特殊效果,應做到:
1.讓學生樹立合理“犯錯”的觀念。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給學生如下觀念:別人說的無依無據都是錯的,自己想的沒證明錯之前都是對的,這樣是希望學生養成懷疑一切,相信自我,任何人都會犯錯,因先有犯錯才會后有收獲的意識,這樣也是希望學生能減少盲從,挑戰權威。有了以上理念,學生就會認為教師的犯錯不丟臉,自己的合理“犯錯”不光不倒霉,相反正是具有科學精神的體現。
2.創設合理“犯錯”的環境。
(1)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改變以往的高高在上、惟我獨尊的觀念,給學生創設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熱烈討論,勇于懷疑,不唯書、不唯上,在實實在在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他們平等的指導者、參與者。學習是一個可以不斷“犯錯”,不斷懷疑的完全在自己把握之中的自信的輕松之旅。
(2)鼓勵勇于“質疑”的行為。學生只要在能動地學習,他就總要提出一些合理的關于“犯錯”的各種問題,對學生提出的質疑的行為不光不能訓斥,相反要肯定。如學生對書本,對老師“錯誤”的質疑更是要大加肯定,特別表揚,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只認“心中的一個理”,而不管“犯錯”不“犯錯”,不斷的提出自己的問題,相應也會不斷的有所收獲。
3.提供合理“犯錯”的機會。
學生有了能合理“犯錯”的理念,也有了這樣的環境,作為教師就必須為學生創下大量的能合理“犯錯”的各種機會。
(1)利用問題,故意引導學生“犯錯”。如我教學《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多會于此”時,我故意問“騷人”可解釋為“故做風雅的人”嗎?一部分學生贊成,一部分學生認為不對,兩派學生各執己見,此時教師只需做壁上觀,通過爭論學生明白了“騷人”一詞有典故,“因戰國時屈原被放逐,作《離騷》,故后世稱詩人為騷人”。
(2)教師“使詐”,故意引導學生“犯錯”。如我教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在引導學生分析魯達性格時,有意拋出觀點“魯達是個大老粗,性格暴躁不能成大事,具體表現在他在酒樓罵酒保、丟東西,幾拳就打死鎮關西等情節”。大部分學生認同這個觀點,掉入了陷阱,而小部分學生則置疑,認為“魯達表面粗魯,實則細心、聰明,表現在保護金氏父女逃走,打死鎮關西前三戲等情節就很有智謀”,課堂上就有了爭議,通過爭論,學生們最后統一認為“魯達是個粗中有細、智勇雙全的英雄”。
(3)提出質疑,故意引導學生“犯錯”。如在教授《桃花源記》時,教師有意對“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的理解表示疑問:為什么桃花源中人的祖先要帶老婆到個山窮水盡,沒有出路的地方?大部分學生按今天的習慣理解,也如我一樣將“妻子”理解為“男性的配偶”,將“絕境”理解為“山窮水盡,沒有出路的地方”,同時有學生置疑:按以上理解,如果“桃花源”是“沒有出路的地方”,與文章開頭所描寫的源中美景有出入,源中人又如何生存,漁人又如何進入其中?經過爭論,學生們明白了此句兩個詞均是古今異義詞。
“犯錯”的方式很多,但是必須注意:第一,要有一定的目的,并根據課文特點,抓好時機;第二,最好偶一為之,不宜常用,更不能濫用;第三一定要使學生識破“錯誤”,并知道這是老師的有意設計,而不是師生真的“錯誤”。
總之,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利用好,這樣的“犯錯”會很有價值,只有在民主、平等,學生能享受到學習自由的課堂中,允許教師、學生不斷的合理“犯錯”,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更加自信,課堂效率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