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軍
河北省定州市齊堡小學
?
在科學教學中發揮德育功能的優勢
朱慶軍
河北省定州市齊堡小學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自然、歷史、地理、社會、生活等內容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而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科學課的優勢,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設計傳道藝術,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課內外有機結合,在“動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結合點;在“導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滲透法,已達成科學教學的德育目的。
科學學科無不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實施德育不可缺少的憑借之基。只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獨特的表現力,就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從而達到“出雖淺而寓意深”。
1.情景創設。
運用科學中的生動情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是科學課生活化、趣味化的體現。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樂知者。小學生對新穎、奇特的的事物異常感興趣。一個演示,一個故事,一種現象都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應從不同角度進行激發。如教學《橋》一課,先可引導學生閱讀李春設計建橋的故事。介紹趙州橋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積極探求新知的科學態度。在學生產生對科學研究的最佳情緒時,在組織學生進行平橋和拱橋的比較實驗。這樣能更有效地滲透拱橋、斜拉索橋、引橋的力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和創造的精神。
2.借題發揮。
借助教材中的插圖,發揮插圖的作用,利用這個“留空”處,觸發學生思維活動,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在講解《養魚》一文“養魚的過程”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觀察文中的插圖,并指導演示,從而加深掌握飼養小金魚的過程以及注意的事項。又如在《怎樣認識巖石》一文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文中四幅插圖,認識觀察巖石特征的方法有看、摸、刻等。這種形象,具體、直觀的情景教學,只要潛心安排,精心設計,必收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3.氣氛渲染。遵循教材中的特點,進行多媒體教學。
小學科學以人與環境的關系為主線,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教師教學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現音像教材中的有關事物和情景,增強直觀性,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如見其物,如臨其境,潛移默化,深受教育。
4.寓教于樂。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采用生動活潑的教育手段與方法。如教學《家鄉的商店》一課,訓練學生購買商品能力的時候,可進行角色扮演,做購買商品的表演,讓學生獨立自主,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
“德育”滲透不是孤立地、抽象地、靜態地進行,而是應做到“內應外合”,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延伸、拓寬到具體的學習、生活之中去,構成一個全面教育的整體,使學生在玩中收益,在玩中求知,真正做到“行雖微而旨趣遠”。
1.聯系相關學科。
常識教學不僅本身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而且與其他學科也有著相關的聯系。教材中有些內容曾在其他學科學過,因此,教師可以把它作為一種“預習課”的手段,只要稍加點撥,學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學《動物怎樣過冬》一課,學生回顧語文課文《冬眠》中學過的方法。科學課文《太陽和太陽系》與語文課中《太陽》有相似之處,教師用不著多講,這樣課堂教學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培養學生對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和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常識課文與語文有聯系的還有:《植物怎樣傳播種子》與《植物媽媽有辦法》,《動物的進化》與《鯨》等。
2.憑借榜樣力量。
科學教材為小學生提供了不少具有名族氣節、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好榜樣。而小學生模仿性強,仰慕名人和英雄,這就要求教師重視榜樣的示范效應,充分運用這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去教育學生。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一課,教師可啟發引導學生按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程序認識水、空氣、金屬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同時,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觀念,以此教導自己的行為實踐。除此之外,教學《重力》、《熱氣球》等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牛頓、蒙特戈菲爾等科學家的故事,做相應的科學實驗,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培養科學精神。
3.運用激勵機制。
觀察、實驗是打開自然科學大門的鑰匙。因此,教師要針對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強的特點,開展一些科學知識競賽、實驗操作競賽、科技制作展評等活動,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如學了《物體的彈性》一課,了解彈性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十分廣泛,教師可布置課外繼續研究物體彈性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聯系生活實際,觀察彈性的應用。如觀察一輛自行車,仔細找一找哪些地方利用了物體的彈性。比一比那組找得多、快。還可讓學生學完《物體能傳播聲音》,學做土電話;學完《壓縮空氣》,自制空氣槍;學完《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尋找慣性現象等等,從中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識。
教學實踐證明:“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內化”——動之以情、“外強”——導之以行,這是一條常識教學滲透德育的路子。只要通過最佳“結合點”與“訓練點”去滲透“理”的啟迪,實施“情”的感染,強化“行”的訓練,達到“德”的到位,就能確保科學傳道功能上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