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穎
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鎮王伍房中心小學
?
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
劉紅穎
河北省霸州市霸州鎮王伍房中心小學
語文是記錄、描述生活并以文化傳承的方式回歸生活的基本途徑。所以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也是保持語文能夠擁有長久生命力的不竭動力。美國教育家華特說:“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主要功能是借助語音和文字符號摹寫生活,記錄生活里的人物和事件,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離開生活,語文就只剩下空洞的理論,只有與日常生活相聯系,才能促進語文教學的長久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所謂“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而教學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更好的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學植根于豐富的生活,因此,教學過程必將涉及多個智力領域,必將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語文課本增加“營養”。讓教學根植于生活,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有價值的案例,從而適合學生發展的語文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體驗到學語文的樂趣。語文教學生活化,是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把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進行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這里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并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許多研究者的認識一致的是,目前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仍然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學習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現行教材,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語文學習生活蒼白無為的狀態。學習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將語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
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他還說:“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語文教材,特別是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越來越走進生活實踐,面向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在每一次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接近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情。當然,要盡量和語文教材的內容相聯系,實現語文課程與生活相統一的原則。
如我們可以組織同學參觀動植物園或者博物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和歷史文化的強烈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探索動植物的生存習性。這對于我們學習《探索與發現》、《〈物種起源〉緒論》、《奇異的自然》、《斑紋》、《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等科技類文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觀察和探索,把課本與現實結合起來,化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探索,不僅提高了同學們注重實踐的精神,也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品德的培養不是靠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用榜樣的磚塊一天一天鋪砌起來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語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個角落,語文的價值來自日常生活。語文教學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語文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通過生活問題的解決,達到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語文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拓展學生認識語文,發現語文的空間,重視學生對語文體驗的積累。讓學生在語文知識之前盡早感受這種做法,在課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教師身著灰色西裝,深情悲哀而又莊重。這樣,萬年青、白花、哀樂、服飾、神情,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悲傷的情境。在這種氣氛下,學生對周總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學生與教師的情感自然就達成了統一,這就是教學與德育的統一。這些知識是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語文,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來語文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就有語文,語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同時,也增強了語文的親和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綜上所述,實施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運用于實踐,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語文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
[1]王念強,唐麗萍.小學語文生活化實踐的研究與探索[J].當代教育科學.2007(23).
[2]付文杰.小學語文生活化快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