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其彬
河北省南和縣第一中學
?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朗讀
崔其彬
河北省南和縣第一中學
朗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每位學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傾訴,它是學生用心體驗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后用有聲語言來表達自己感受的個體行為。朗讀中所體現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并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訓練,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地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益處。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讀教學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自信,讓他們感受成功。要讓學生感受朗讀的美妙意境,體驗朗讀的成功快感,培養朗讀的由衷興趣。如,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中,設計體驗文體的氛圍。因為我們生活在小城鎮中,沒有污染,空氣清新,在有月亮的晚上,經常可見空靈皎潔的月色。我就讓學生親歷與朋友在月下漫步的感受,同時觀察月色。然后對他們作恰當的講解,讓他們對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朗讀方法指導。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就被文中清新的意境,生動的比喻所感染,讓他們認為朗讀這樣的文章能夠展現作品的魅力,使他們對朗讀有信心,認為自己能讀好,使聽眾有收獲,有效地激發了他們的朗讀熱情。
朗讀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蘇軾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即是強調在反復吟詠中加深理解。背是熟讀的結果,學生對課文每讀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復誦讀中既有誦讀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誦讀者的思維參與,因此,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直至成誦,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也會融會貫通。
朗讀也是帶有個人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所以,讀書并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過程。有人說:“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會對文本有不同的情感產生。因此,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初中語文篇目是經過選擇、錘煉的文章,有的還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課文的語言也是規范的書面語言。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書上的規范化語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原來不規范的方言土語和不良的語言習慣逐漸地被規范的語言所代替;久而久之,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發展。
朗讀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頓連、重音、語速、語調。頓連是指朗誦語流中聲音的頓歇和連接,頓到好處,連到妙處,會增加語言的表達魅力。標點符號是頓連的重要參考,但朗誦者不能完全依靠標點,有時一句話沒到標點,但需要語義上的停頓;有時有標點符號,卻需要幾句話一氣呵成。重音強調或突出的詞或短語稱為重音。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的長短及音節之間連接的緊松。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快速: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慢速: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中速: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氣的高低升降。語調是貫穿整個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語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
同時應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在范讀中注意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讀:讀百草園部分,用輕松歡快的語調,語速稍微快一些,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在百草園里過的是無拘無束的快樂的童年生活。在讀三味書屋部分則用低沉、郁悶的語調,語速就慢一些,讓學生明白作者寫的是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通過這樣的朗讀處理,可使學生較快地理解課文的主題和對比的寫法。學生現學現仿,讓學生反復朗讀,他們在語氣、語調、停頓、重音、語速方面都會模仿得惟妙惟肖,而且讀得非常動情,非常投入。這就是范讀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在朗讀訓練中體現了學生主體化的特點。
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多元朗讀,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認可的語氣,讀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朗讀語氣時,不宜過多地強求劃一。只要學生對語意有自己的理解,對語情有自己的領悟,就要讓學生大膽地讀出來:“你覺得哪幾句寫得最美?”“你最想讀哪幾句、哪幾段?”“你認為該怎么讀就怎么讀,要把你所想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然后用一點時間讓學生練讀,最后讀給大家聽。此時,學生讀得最帶勁,也最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