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影
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鎮第二小學
?
小語教學導入九法
王 影
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鎮第二小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語是激發學生興趣并給一堂課奠定基調的話。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
語文;課堂;導入
好的導入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在分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運用有效的課堂導入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積極思索,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那么,怎樣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語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些淺見。
教者課前精心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詩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如教《我的油布傘》一課,我設計的導入語是:“記得唐代詩人孟郊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古代吟誦慈母情的名篇佳作可謂多矣!今人吟詠慈母情的文章也屢見不鮮,《我的油布傘》就抒寫了一種母愛子、子愛母的深情。”通過這樣的導入語,創造了一種意境,也給整堂課確定了基調。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導入新課,是教師比較常用的課堂導入方式。孔子云:“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用已知知識做鋪墊,從中找到與新知識的結合點,順勢過渡,從而引出新知識的學習,既能使學生鞏固強化舊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強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利用巧妙設問造成懸念,讓學生處于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如教《沙漠中的綠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沙漠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荒涼的不毛之地,那兒到處都為沙子所覆蓋,缺水且氣候干燥,可以說寸草不生。而現在在沙漠中卻出現了星羅棋布的綠洲,這是怎么回事呢?”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認知發生沖突,進而導致期待狀態和探究行為的產生。學生急于想尋求答案,讀課文的積極性大為高漲,因而達到了設置懸念的效果。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經常會問很多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課文內容提一個有趣的問題,設置懸念引起注意,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以求解開疑團。如教學《大海的歌》時,在上課伊始,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海嗎?”很多學生說:“看過。”“那么你們認為大海會唱歌嗎?”“不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但是老師說,大海會唱歌。”話音剛落,學生就議論開了,滿臉不信的表情,“怎么可能,大海怎么會唱歌呢?”教師微笑著說:“同學們,想知道大海為什么會唱歌嗎?它又是怎么唱歌的?下面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問題展開教學,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憤悱”的狀態下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去探求知識。
故事是兒童的一大需要,小學生的好奇心強,愛聽有趣的故事。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變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負荊請罪》一課,我先給學生講《完璧歸趙》的故事,講完后我說故事中的藺相如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于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他的名字流芳千古,他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課文《負荊請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一來為學習新課進行了鋪墊,使學生極快地進入了學習狀態。
題目是文章的“題眼”,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題,教師如果能從題目入手,進行分析解讀,就能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對重難點知識有所了解。這種方法一般在成語故事、童話、寓言故事一類的課文中運用。如教學《狐貍和烏鴉》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種導入方法。教師說:“同學們,看這個題目我們就知道講的是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在一棵大樹上住著一只烏鴉,它找到了一塊肉,非常高興,嘴里叼著肉站在樹上。這正好被一只狐貍看見了,它很饞,想得到這塊肉,于是,它就使用計謀騙了烏鴉。你想知道狡猾的狐貍是怎么騙了烏鴉的嗎?下面就讓我們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樣揭示主題,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課的學習。
音樂激情導入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音樂的特殊效果,激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對即將學到的知識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抒發學生的感情,激起他們的積極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文中所寫的是《水滸傳》中的英雄故事。在教這篇課文時,正好電視臺在重播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學生對其中的主題歌曲《好漢歌》更是情有獨鐘。我抓住學生的這個興奮點,板書課題后,讓學生齊唱這首歌。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倍增,都想早些知道課文是怎樣描繪他們心目中的“好漢”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例如:教《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遼闊無邊的大海真美呀!藍藍的海水,晶瑩的浪花,翩翩起舞的海鷗,美如珍珠的島嶼,這一派迷人的景象真讓人如入仙境。在我們祖國的最南端就有這樣一種“仙境”。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去暢游這美若仙境的南沙群島。這樣導入,學生就會被南沙群島的美妙所吸引,他們就會全身心地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課文的閱讀和景色的欣賞中去。
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到具體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活動中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于學,愛學。如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一文,一上課我就讓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蘋果和小刀,自己嘗試著切切看,看蘋果里有什么?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各自行動起來,有橫著切的,有豎著切的,還有斜著切的。切完后我讓他們互相說說蘋果里有什么,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這時我說:“同學們你們說得都有道理,你們可知道蘋果里還有五角星呢!”此時進入本課的學習學生都興趣盎然。
導入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創新,重在實效,它既是一種教育機智的運用,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們應不斷地對新課的導入形式進行深入探討,大膽嘗試,以適應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準確地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