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增會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學區東門里小學
?
如何借助多媒體開展小學語文教學
杜增會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學區東門里小學
多媒體教學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接受,本文就當前小學語文的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看到多媒體教學優勢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不足的地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到揚長避短,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為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充分的條件。
小學語文;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指運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與控制,能實現人機交互式操作的一種信息技術。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體現了計算機技術和視聽技術兩者的優勢。多媒體課件通過視聽結合、聲像并茂、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學生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將課堂教學引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顯得不那么應付自如了。而教學被稱為是一種藝術,之所以被稱為一門藝術,是因為課堂教學給予了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余地,學生可以向美術家、音樂家、文學家那樣進行藝術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媒體使課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與誘人的魅力呢?本文結合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電教實踐經驗,談論了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實現和模式。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運用電化教學手段,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認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為了在學生對學習上遇到困難時再現情境,以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
例如,在講《長城》一課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邊播放錄像,邊放錄音,讓學生思考“長城有什么特點”這一問題。這樣,學生看到長城雄偉壯觀的畫面,聽到豪邁贊嘆的聲音,就會情緒高漲、踴躍發言,長城的特點“長而壯觀,高大堅固”就會脫口而出。而且,“長城有什么特點”這一問題,能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學生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深入理解課文,而配以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很快獲得“最佳”的答案,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加濃厚起來。
教學研究發現,如果想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不僅僅要設計科學的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吸收率,而只有當學生沒有任何心理壓力,采用潛意識吸收知識的時候,他們的吸收效率也才是最高的。所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時候,豐富的課件常常會吸引著學生不厭其煩地學習下去,而且老師也不要拘于傳統教學嚴肅的模式,一定要讓課堂充滿活力,調動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敢于發言和提問,這樣其他的同學也會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來進行聽講。
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作為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認真去研究、敏銳地捕捉,我們就會擁有多種激發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那么擺脫那種以知識灌輸為能事或以支離破碎肢解教材為樂事的課堂教學狀況,是指日可待的。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呢?語文教學要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多媒體計算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充分顯示出其優勢。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營造一種再現課文情境的氛圍,讓學生在聲音、圖形、文字的效果下,學會理解作者的思想和運用文字的技巧。如學習劇本《奴隸英雄》(節選),如果只是講讀劇本,能調動八九歲的小學生多少情感的投入?但放一段演出錄像,整個氣氛又將怎樣?記得當我為學生播放《斯巴達克》時,學生對古羅馬的奴隸的悲慘生活就有了切身的體會,再來理解文本的內容就容易多了。
“大語文教育”實際上是語文的素質教育,它要把師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思維發展、創造力的培養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課本上的范文雖為名家名作,是前人經驗的總結,但并不是瞬息萬變的世界的全貌,生活中還有無涯的知識等待我們去學習與開拓。要在學好教材的基礎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把學習之根扎在廣袤的土地上。學完《埃及的金字塔》后,可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世界其他的七大奇跡的相關資料。由此看來,學校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積累、體驗,將生活作為課堂語文學習的最好注解,并將語文能力運用到生活中,這是“大語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將書中的間接生活與現實的直接生活溝通起來,書就讀活了,把語言與背景經驗接通了,書就讀出韻味了?!蔽覀冊诮虒W中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置身于世界,審視社會人生,去讀世界這本無字的活書。
我們一定要結合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兩者的優勢,取長補短,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多媒體教學真正服務于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優化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結構,也才能開創語文教育的新格局。
[1]程翔.試論閱讀教學與多媒體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4(08).